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机构 >

甘肃除了敦煌、麦积山之外,还有这座石窟!

2022-01-13 10:49:48


北魏的佛教石窟艺术

由云冈石窟开始以来

影响了各地的石窟寺造像,

也在陕北和陇东地区

留下了大量的精美石窟。

现在“陇东地区”指的是

甘肃省的庆阳和平凉地区,

从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来

陇东地区成为丝路从长安出发

进入甘肃的交通要道——北路段。

北魏时期

陇东地区营建了很多石窟寺

经过隋唐的发展和扩大,

形成了以庆阳北石窟寺

和平凉泾川南石窟寺为中心,

与泾川王母宫石窟等

周围的二十余处石窟寺遗迹,

形成著名的陇东地区石窟寺群。

其中南、北石窟寺与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并称为甘肃“四大石窟”。

一、北石窟寺(国三)

北石窟寺在庆阳市西峰区

蒲河和茹河的交汇处

以覆钟山为核心开凿了300多窟,

自从北魏永平二年(509)

第165窟凿成

便有了北石窟寺确凿的历史,

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及宋朝

扩建形成庞大的石窟寺群。

北石窟寺北魏第165窟

是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窟,

覆斗式顶、窟门上开明窗

是现存全国最大的七佛窟。

第165窟造像

以七尊立佛为主、配胁侍菩萨

进窟门西壁雕凿交脚菩萨

骑象菩萨、阿修罗天等内容,

窟顶四坡浮雕千佛、伎乐、飞天

弟子、佛塔及本生、经变故事。

第165窟的典型雕像是

门外两侧的天王雕刻

一尊天王一条腿挺直

另一条腿朝右边倾斜

髋部朝左微摆,

形成上下身的稳定姿态

有一种内在力量蓄势待发的感觉。

另外一尊天王

两手呈胸前抱起的姿态

两腿直立、神情泰然

有一种目空一切的既视感

体现出自信与内在力量的完美结合,

这两尊天王像的刻画含蓄又朴实

特别是人物内心的塑造

是北石窟寺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

二、南石窟寺(国三)

南石窟寺位于径川县东

径河的北岸底层岩崖上

座北面南,距地面高5米

南石窟当地俗称叫佛爷寺。

《南石窟寺之碑》记载

南石窟寺开凿比北石窟寺晚一年

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开凿,

南北石窟寺均为奚康生创建

两窟之间相距约45公里

是一对南北对应的石窟。

南石窟寺最早开凿的窟是第1窟

于北石窟寺第165窟同样为七佛窟

平面呈长方形、盝形顶、方形门

窟门上部开明窗、窟内四壁凿坛基,

七佛造像立在坛基上

佛和佛之间雕着胁侍菩萨

窟门内两侧壁上各雕弥勒菩萨,

窟门外两侧雕二力士。

佛、菩萨所表现出来的风格

区别于北魏早期的粗犷健劲,

北魏永平年间的造像

正处在早期的生硬迟滞

向晚期清瘦的过渡阶段,

这些造像正好体现了

这个时期的特点,

佛像的面容趋向修长。

三、王母宫石窟(国六)

王母宫石窟位于泾川县

泾河南岸的回中山山脚下,

是陇东地区年代较早,

较大型的中心柱窟。

从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来看

接近云冈第二期的第6窟

约建于北魏太和末或景明初,

早于南、北石窟寺创造

很可能是

泾川刺史抱嶷开凿的。

王母宫石窟平面图

窟内造像整体上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三壁龛像,二是中心塔柱。

造像结构的开展也有两个层次:

一是早期石窟传统的三壁三佛

二是在窟内置入中心塔柱。

三佛题材在中国石窟中

以炳灵寺第169窟出现最早;

三壁三佛的布局则是

麦积山早期石窟特色;

而坐佛两侧搭配立佛的三佛组合

最早见于云冈北魏的昙曜五窟。

因此王母宫石窟三壁

主要龛像的配置或有借鉴于云冈。

陇东地区因其特殊的

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石窟的造像风格在不同的时代

受到了来自“平城模式”

“洛阳模式”“长安模式”

不同程度的影响。

陇东地区石窟艺术

将模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创造了独特的具有典型性的

陇东地方色彩石窟艺术。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