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杨刚艺术作品展
主办单位
深圳美术馆
北京美术家协会
北京画院
协办单位
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22年1月20日——2月15日
展览地点
深圳美术馆
另类的杨刚,另类的艺术
文/陈履生
杨刚——中国画界的另类;他好像不在今人的视野范围之内。今天当人们看他的画,如同当年人们看印象派,看梵高、毕加索一样,有着别于人们视野之内的千篇一律。他不是主流中的一滴水,或一朵浪花,随主流而动;而是主流之外的一条小溪,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流向前行。
杨刚的特殊性在于他有着令人羡慕的专业出身,但他背叛学院派而走在属于自己的孤独的艺术道路上。他本应该在公众的视野之内,应该在潮起潮落中看到他的搏击,可是,面对如今的媒体世界,面对那张好像是能够包罗万象的网以及各种喧嚣,他的远离,使人们渐渐的淡忘了他。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像许多历史上的中国文人那样,仕而不出,出而不仕。当他经过学院派的严苛训练,以及在时代的创作磨练之后,完全可以是“仕而不出”,安享在画院的体制内,顺着潮流在国展中绽放异彩,也可以在各种活动中显现自身的存在。然而,他却走出了体制的范式,在“出而不仕”之后获得了自由。他不同于古代隐士那样的当代之“隐”,以自我满足的方式在自我的艺术世界中享受着自由的表现。所以,他也不像现在一些标榜“大隐隐于市”的那种状态。
他曾经说:“在自由时,我常离开轻车熟路而自寻不自由。在经过不断努力而达到新的自由。”这与现在很多人珍惜那种“轻车熟路”的一以贯之有着很大的反差。虽然今天的画家为了获得轻车熟路往往也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或半辈子的努力,其珍惜则是理所当然和情有可原。杨刚为了获得轻车熟路的努力,实际上与众人也没多少差异,不同和可贵的是在获得之后的放弃。这是世上诸多画家所不具有的一种品质。试想,如果没有放弃,哪有八大、石涛;哪有梵高、毕加索。
为了“新的自由”,人们看到了杨刚笔下的栩栩如生。人们也见到了在当代中国画界纷繁复杂之中有这么一位非常清纯的艺术家。显然,他在生命最后时期的绘画方式可以从其老师辈的叶浅予先生那里看到一些相似之处。为了获得生动的形象,叶浅予先生在舞台前速写了无数的舞蹈动态,而杨刚则在荧幕前获得了很多生动的体育形象。而这些人们所熟悉的体育竞赛中的动作,不同于人们所见到的常态化和一般性的人物造型,所以,杨刚的绘画特性就在于远离了常态,而呈现出了特殊性。其基本的特征就是:画其大概,不拘小节,以形写神,富有生趣。在他生动的造型中,往往是出其不意的抓住了人物造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这些画如同剪纸那样的形态,不仅放弃了诸多细节,而且也放弃了墨分五色。这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画家所具有的速写基本功。当造型以其整体性表现出人物造型的结构关系,人们所看到的构成则是那些关键的部分,简括到增至一分不能,减至一分不可。这在今天中国画的画面越来越复杂的当下,在越来越讲造型而忽视造型本质的今天。杨刚的画像教科书一样,可以给很多画家指点迷津。
对于今天的很多画家来说,他们并没有通过绘画而获得绘画的乐趣,相反,却是失去自由的绘画的奴隶。因为现在所谓的“写生”,所谓的“造型”,都是在新的奴役之中而表现出一种职业的状态,或者是在一种写生路上影像跟随之前的演出,并没有能够放松心情来获得自由。在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艺术的发展,曾经的文人画艺术有着了很高的文化境界,苏轼、文同的理论就是打破造型的桎梏,让绘画获得在表现自我方面的自由。但是,在20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的主流发展中,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照相机镜头中所捕捉到的那些形象;与摄影比功也就成了以摄影为参照的造型能力的丧失,并以忽视中国绘画中原本具有的那些特色为代价。因此,当现代艺术思潮呈现在20世纪世界艺术史上的时候,人们同样也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纷繁与复杂,显然,中国艺术的应对不能用简单的写实的方法而使其成为唯一。在今天写实的主流覆盖了其它而显现出唯一的当下,讲写实,以及人们面对大山而不能像唐代的吴道子那样从容面对千里嘉陵江。当“写生”导引很多画家去直接画大山的时候,杨刚的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他在艺术表现中为了获得自由而放弃的那些形式和概念。
重要的是杨刚把现实主义建立在自我表现的方式之中,并在脱离主流之外显现出了一种这个时代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的状态。所以,杨刚的艺术有着独特的趣味,是画的感觉。这种趣味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笔墨,也不是人们常说的形式或其它,而是属于他的心中的自由。有了心中的自由,艺术的自由就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采。这就是不同于一般的杨刚,这就是当代画坛中如果缺少了他就变得不够生动的遗憾。
因此,当杨刚去世之后,人们发现他的存在,忽然感觉到这样一位曾经叱咤风云在主流画坛中的画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它又像一颗黑夜中的明星呈现出了闪闪的光亮,其在黑夜中的明亮正是我们今天的艺术需要。
在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精选杨刚的部分冬季运动和奥运比赛的作品,让观众了解和认识杨刚艺术的同时,用这些拥有生命和激情的艺术普及奥运精神,不仅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而且是更艺术。
2022年1月15日于桂林
艺术家简介
杨刚(1946-2019),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生于河南,1948年随父母迁居北京。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主修西画基础。1969年至1970年在内蒙古东乌旗放牧。1973年,毕业分配至内蒙古阿巴哈纳尔旗(今锡林浩特市)文化馆任馆员,其间连续三年以油画、工笔、版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首届研究生班,在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卢沉和周思聪等指导下学习中国画,毕业创作工笔重彩长卷《迎亲图》获叶浅予奖学金。1981年毕业分配至北京画院工作。擅长水墨大写意、速写、油画、工笔等,多次在中国香港、西班牙、德国等地举办展览。出版有《杨刚速写》《极古极新——杨刚画集》《自由长旅》《曾经草原》《古战场》《乐之灵》《当代速写精粹——杨刚专集》《杨刚油画集》《生生不息——杨刚动态水墨》《走近画家——杨刚》《名家逸品——杨刚》等。
艺术家心声
我爱冬奥会,她是促进世界和平及人类健康发展的国际冰雪那达慕(游戏)。对着视频画冬奥会,是我最新的时令艺术。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希望能够看到双峰驼赛跑的场面出现,让骆驼队重归北京城。
我在草原上体验到的一种天地人的关系,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对我是一种精神家园。
速写加笔墨之路,帮助我走进了水墨之门。在将速写转化为水墨的过程中,我借助了书法和传统写意水墨的现成经验,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保持原初感受的同时尽量解放笔墨。而意象造型的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了速写画风的演变。
写意造型加上水墨,才是中国画的根儿。“意象造型”,实际上在西方可以相对于马蒂斯他们的“艺术变形”“趣味变形”。但是它的趣味、味道不一样,一个洋范儿,一个中范儿,都是意象造型。意象造型的关键是趣味。
自由是有代价的。不牺牲自由之外的东西就得不到自由,不牺牲此一自由就得不到彼一自由。艺术尚未成熟而过多地被杂事分心,就得不到艺术上的自由。
在自由时,我常离开轻车熟路而自寻不自由,再经过不断努力而达到新的自由。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速度滑冰之一》70cmx113cm2018
《冬奥随想之一》 54cm x 70cm2018
《冬奥随想之二》57cm x70cm2018
《花样滑冰组图之一》35cm x 35cm2018
《运动员之三》60.5cm x 49cm2018
《花样滑冰系列》
《花样滑冰之三》 41.5cm x 70cm 2018
《花样滑冰之四》41cmx70cm2018
《花样滑冰之六》33.5cmx69cm2018
《冰球系列》
《滑雪系列之二》35cmx49.5cm2018
《滑雪系列之三》38cmx44cm2018
《滑雪系列之五》69cmx100cm2018
《滑雪系列之六》98cmx67cm2018
《滑雪系列之八》51cmx 56cm2018
《滑雪系列之十一》25.8cmx17.3cm2018
《滑雪系列之十五》 94.5cmx15.5cm2018
《登场》
《雪车手》 30cmx68cm2018
《曲终》
艺术评论
杨刚先生是北京画院的前辈,谦和而决绝,不慕名利,大隐于市。我们也仅在纪念周思聪、卢沉的活动上见过面。而对他的作品很早就有所关注,是那种很纯粹的绘画,我也很单纯地喜欢。杨刚强调笔墨、造型的质量,有品格却不大讨好,熟悉他的圈中之人虽赞誉有加,但之于大众既难见到,在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门槛。因此,对于杨刚的推介,的确需要个契机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位北京画院了不起的艺术家。
2018年,杨刚的女儿杨肖发给我他父亲对着电视画的一批冬奥会速写,有毛笔的、有马克笔的,也有大约是签字笔或圆珠笔画在各类纸上的作品,那份自由的力量如同体验高台滑雪时凝在了空中,的确把我惊到了!老先生将速度的质感与人体的量感,包括无数可供回味的动态细节,竟然在挥洒间全部抓在手里,然后安安然然地张开,交给你的眼睛去体味。这已然超出了我们惯常对速写的要求,瞬间中的雕塑感充满了精神性!我们当即相约,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请杨先生再画批作品。
——吴洪亮
杨刚笔墨很好,又有好的造型能力,他在中西方两种会话语言中找到了通性和共同点。一看杨刚的油画,就知道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理解非常深厚。在水墨上,他有着西方的因素,可是回过来的时候还是在画他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装着西方人稚嫩的线条画画。杨刚从西方学到了现代性,又回到了自己的感受中,然后把心性表现出来,纯粹的中国人的感情在这里融进去了。每一张画都不是白来的,都不是样式的重复,每一张画都是强烈感受书写出来的。杨刚后来画的这些水墨,是他对一生的,尤其是年轻时候的那种生活印象的提炼和凝聚。就像齐白石,八九十岁还画儿童时代的印象,杨刚也是这样,这不光是简单的一个技艺问题。
杨刚的水墨画高度的抽象、高度的概括,然后用高度有趣味的用笔,放在那,这里一点,那里一抹,就那么一弄,神就出来了。造形表达的准确和微妙,实在太难了。比如杨刚的《余音》,画弹钢琴的人,画的是西方的人,线条和头发(甚至包括发际)都非常传神,这来源于高超的底蕴和造形能力。一般画家画乐谱肯定得勾线,但杨刚不是,笔虚到了不能再虚。钢琴里面浅颜色的地方,就是大笔一抹,露出飞白即可,掀起的钢琴盖,这么一个大圆却以飞白表现,这么一块干,干和湿的笔墨对比,言之有物。
——何家英
用“自由长旅”总结杨刚一生的追求,恰到好处。杨刚喜欢“自由长旅”这个意象,他很多画都起这个名字,我看过好几张画都是不同的角度描述“自由长旅”的状态。首先这是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从杨刚的两次人生选择就能见出。杨刚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不去呼和浩特,而是选择到锡林浩特文化馆,就是因为喜欢到草原画画;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后不愿意留在中央美院教书,而去了北京画院,就是因为这里有时间,可以专心画画。追求自由也要舍弃很多现实的东西,比如对名利的追求,杨刚几乎没有名利的概念,他就是喜欢画画,通过舍弃追求到身心自由和艺术表达的自由。其次是艺术追求的自由。杨刚艺术上的自由跟他一辈子画速写,造型准确等联系在一起。记得有一次,在公共汽车站,看见他就在那画速写,他说你看这个地方很有意思,那个地方很有意思,他的脑子里全是画。他一辈子画速写不辍,他通过速写把认知记录下来,把认知给概括下来。
——孙志钧
展厅现场
展览相关报道
就“生·生——杨刚艺术展”有关情况答友人及媒体问
http://mp.weixin.qq.com/s/j_iNchTKf_Ze0SBnwKfyDg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