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机构 >

时评|李振伟:提升美育在于人文素养的增强

2022-04-01 11:20:47

《中国美术报》第263期美术新闻

美育课程评价有几个维度

本报记者 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本刊上期从美育最基础和便于推行的书法美育入手,探讨了“如何有效推动书法美育”的问题,本期则深入美育实施的现实问题,针对美育课程评价维度进行探讨。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作为一种集感知性、获得性和内生性于一身的教育形式,美育的教育效果难以像其他知识型或实践型知识教育一般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同时,鉴于美育对于人的涵育处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衡量美育课程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简单明确的评价。对于美育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发挥美育课程的重要作用。近期,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也对此进行了探讨,本期时评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高登科: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启示

●李发友:中小学美育课程实施与评价困境

● 李骏翼:美育课程的新机遇、新挑战——元宇宙概念下的美育想象

● 李振伟:提升美育在于人文素养的增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可见,今年是检验《意见》初步成效的关键时刻。

我们知道,美育不仅是美术教育,也不仅是儿童审美培养,而是一个事关全体国民审美素质的问题,也就是社会美育。人的一生中尤其是三观逐步养成的青少年时期,基本都是在校园学习中度过,因此学校美育就成为社会美育中尤为关键的一环。

在美育课程评价维度的探讨中,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它对个体审美思维的形成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或者加持的作用。人文素养并不单纯指人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它是一种内在的、感性的审美修养与价值判断,包括除一般认知情况下的文史哲的研习之外,对美术、音乐以及一切有形或无形的空间管理、形象塑造等,使之在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求之外,进而提升精神慰藉,甚至对个体人生意义以及社会历史的自省与反思。

正如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中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以及“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而蔡先生的“所谓美育”是指除建筑、雕刻、图画、音乐、文学五种外,“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对个体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单位、一个群体之中,都会有人文素养和审美的高下之分,而审美的不同与人文素养的高低通常是一致的。

20世纪初,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与社会现实,国民的文化水平普及程度不高,更遑论人文素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育的发展维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文化和教育大幅度加强,美育在全社会的发展普及也有目共睹。同时,数年来各类美育研究机构的全面开花,在检验美育成效的当下是否能够尽如人意,我们拭目以待。虽然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一代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相比上一代有了明显的不同,但现行的考试和教育机制下人文精神培养的弱势状态却仍然让我们深思。

目前高校的专业学科划分中,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考试和教育机制下的资源分配,以及考试和教育机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现实需求。实践证明,承载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学校教育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浓厚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美育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浓厚的人文知识基础之上的。如上所述,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让我们意识到,目前的学校美育仍然任重道远。■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冯雅颖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email protected]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