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名颠覆了传统,导致丑书、吼书、人体书、乱书、杂耍书盛行,而真正有书卷气、金石气的传统书法被边缘化,国家专业书法机构很难见到这样书家的身影。之所以造成今天的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创新书法否定了古典书论,用美术的观念改造书法。其中被广泛传播的错误观念就是“传统书法因循守旧、面貌相似”。提出并推动创新的沈鹏,更是经常传播这种错误认知,以此否定传统,为搞书法西洋艺术化的创新鸣锣开道。
在谈到书法创新的问题时,沈鹏说:“我们现在更多的情况是,好像看到一些作品差不多,似曾相识。那就是说,有些人他并没有把真功夫还是没有下够,就是自己把古人优秀的东西拿来,变成自己的,这样一种功力,这样一种理念还不够。”这个观点从表面看符合事实,因此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并且成为创新书法的理论基石。其实,真正似曾相似的不是书法的个人面貌,而是沈鹏的说法似曾相识。
大家都知道,由于近代中国国力孱弱,饱受列强欺凌,经济、科技落后是当时的客观事实,由此也产生了文化上的不自信。由此掀起了全盘西化的浪潮,中国画最先受到了冲击。很多人认为中国画因循守旧,面貌相似,因此要用西洋画改造中国画。这种改造一直持续到现代,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画的灵魂丢了,完全没有了传统国画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形式还是表达的思想都是西洋的。如今的中国画,已经沦为西洋美术的一个分支。
当代中国山水画
国画经历这样的命运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西方绘画借助他们的国力,同样具有强势地位,尽管不如中国画高明,依然能够完成逆向输出。而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西方根本没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书法躲过了一劫。但是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美术评论家出身的沈鹏主持中书协工作,提出了“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书法发展方针,书法的西方艺术化改造正式开始。原创和个性是西洋画最为看重的,以此取代了书法一直遵循的继承和自然出新原则。
传统中国山水画
要想否定传统并不是那么容易,必须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其中一个说辞就与当初改造中国画的理由一样,批评传统书法“因循守旧、面貌相似”。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古人不讲创新,但整个书法史就是一部发展变化的历史,从甲骨文到楷书不断变化,这是大变化。大变化中套着小变化,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时代面貌下的个人面貌也各不相同。
单纯从二王一系来说,也是在不断变化,王僧虔、颜真卿、孙过庭、杨凝式、米芾、苏东坡、文征明、白蕉等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哪儿来的面貌相似?实际上,尽管都是学的王羲之、王献之,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各具特色。大家如此,普通人学习书法也一样,即使是学的是一个碑帖,也没有两个人能写得一模一样,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颜真卿《刘中使帖》
这些变化都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出现的变化。书为心画,只要功夫下得足够大,达到孙过庭在说得“心手双畅”,变化自然就来了,因为没有两个人的心是一样的。功夫到了,手就能直映内心,这时候就看心的境界高低了。这种自然出来的变化无穷无尽,是创出来的“新”永远无法追赶的。用西洋画的“创新”取代书法的“自然出新”,极大拉低了书法的境界。
唐代书法家 孙过庭《书谱》语
创新一派的书家看不到这种差别,把他们归为相似,很大原因是急功近利导致的审美粗糙。只能看到大的变化,而看不到小的变化。归根结底是修养、境界的问题,就像喝茶,普通人只能喝出绿茶与普洱的巨大味觉差别,真正深入的人能喝出普洱之间的细微差别,高手甚至能够分辨出具体的产地。
传统书法也一样,并不是相互之间差别少,是因为境界不够,看不出差别。说是细微,对于入了传统之门的人来说,这种差别堪比天地之差。这也是古人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原因。“传统守旧、相似”是认知的问题,不是传统的问题,以此攻击传统可以休矣。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