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机构 >

艺术界改革的动力在哪里?

2022-05-17 09:34:03

艺术界究竟要不要改革,有无改革的基础,将是时下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而艺术界该不该用改革来说话?艺术界在经历拼观念,拼技术,拼品牌,凭山寨,现在是不是该拼低碳?拼效率?拼改革的力度呢?

近日英国卫报的一条报道,值得国内艺术界观察人士的分析。新闻背景大致是“包括几乎所有透纳奖得主在内的100余名英国艺术家联名向英国政府发出警告,认为政府对于艺术投入的削减将给这个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创造力事业’造成致命性打击”:

1,这说明英国艺术界在信息共享方面做得比我们要好很多。提醒艺术界的是,英国艺术家们不单只关注自己眼前的利益。标榜最前卫的透纳奖在特定时候并不是个性化而为,而是为他们民族共同的未来的文化着想,他们仍然以维护未来的文化“创造力”为己任,在国内很少能够有这块的行为,最常见也就是在时尚界以及拍卖场搞个临时的慈善拍卖会。中国艺术界结构处于非常零散的状态,这种结构不足够以支持艺术界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最大化的显示这个群体的成长力量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效率。特别是并没有形成一种强大的民间力量,包括宋庄在内的艺术家群体,并没有发挥一种艺术群聚的新的力量,圆明园时期反应得非常有力量,但是现在在文化传递的社会能量上显然在逐年减弱,艺术界正走在一条趋利的路线和方向上,而不在精神上做更大张力的探索。时下艺术社区化趋势之后的这个群体的特殊效应非常值得关注,而现在这种力量越见稀薄,发达的更多是商业化的那部分。

中国艺术家群体很难有表达除商业利益之外的公共诉求渠道和机会,这不能不说是这个时代艺术家群体的精神矛盾,也很大程度证明了这个群体在明确自身公共利益之前的弹性空间还不大,这与艺术自由表达精神非常悖论非常有距离。如果有也是自上而下的被现实需求,比如一个归编性质的当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这不是艺术家群体的意志,而是官方需要的资源整合的形式之一,非常形式的锦上添花。而除了在中国美术馆做个草率的构建展览之外,这样属性的研究院非常短势和符合和谐基调,但是,即便整合了这些市场大明星,对于时下真正的文化又有什么推进呢?不说很多人觉得中国艺术家已经很有社会地位了吗,那么何时是他们发挥社会公众影响力,要传递什么样的影响力,这个群体又有表现吗?透纳奖的艺术家喊了,我们的艺术家能够为文化的未来做些什么呢?

2,透纳奖很破坏的状态下很团结,我宁愿视为这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前卫文化传统。只有了这种非常强大张力的叛逆文化系统,那么艺术尖锐的声音就不会消失。但是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奖项看,都是奖金和成名为主,以商业开发为旋转中心,在引导社会公益活动上几乎没有——国内的大奖都是商业规模开发艺术家为直接目的的,而放弃了艺术内在的关联力量。遗憾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在这方面找不到任何传统,这也侧面证明了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工作非常有问题,如果艺术史找不到自己内在传统与外在扩宽艺术新价值的线索,而仅仅是为和自己有关的利益而战,可是,要的是艺术家的工作不全部都是这些吧?!如果有当代艺术界的改革,那么这种改革会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是基于哪些方面,涉及到的主体是什么,有哪些方面?改革的重点又在哪里?动力又在哪里?对艺术界的改革又有什么样的想象力?

3,当代艺术行进的过程中,要搭建一个新的平台,而不是简单的炒作和做买卖,需要构建有当代艺术精神的新的文化秩序。并不是整个社会层面如此无视艺术家生活与创造在一个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和大范围下——这个群体需要出一份生存与幸福指数报道,需要给外界知情权。目前中国艺术家的精神自由度是非常狭窄的,艺术家群体的幸福指数比白领都还要紧张还要有压力。话语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艺术内在的交流方式是不是需要变革。比如,我们如何看艺术微博时代下艺术自身结构、环境、价值判断方式所面临的突变前夜。如何通过这样一个让艺术界信息方式新的流动状况的时刻,如何找到艺术新的生产力,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微博构建的一种线上和线下的虚拟和混合社会,是打开目前艺术界封闭式的单一信息流通,实现信息增值最有价值的方式之一,在信息流动的背后中生成新的艺术推动力量,我觉得这比单纯给现在展览泛滥的时代更有价值。特别是在艺术生存背景发生变化的时候,如何重新看待艺术面临的环境和系统,实在需要新的阐释和方法,不能再停留在平面和常规的阶段上。在社会强调文化创意背景下,作为一个主体工作者,看不到这个群体新的声音,新的更大的可能,是不是需要新的反思,艺术界改革的动力在哪里?当有信息推动的变化和改革是一种趋势的话,那么艺术界改革的前景在哪,又需要穿透多少迷雾呢?

4,这个信息也透露了全球化下艺术生存背景都非常不容乐观。但是很多事情落在中国社会又是另一种可能。同样全球艺术的危机,可能又是中国艺术的一次机会?!那么艺术界的机会能否寻找到这样一种全球化变化的背景。

每年艺术界都要适时进行各种举措,一些常规性的展览,博览会,艺术节,双年展,新锐选秀等等总能如约而至。而近些年由当代艺术关联到的活动,更是越来越成为常态,并越多呈现了综合的跨界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三线城市都在整合当代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来推动当地新文化地标的生成,这是非常有意思和具有开拓性积极尝试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现今艺术界的效率体现在哪里?无策展人时代,批评广告时代,画廊商业恶化,学术权贵化,展览重复等等现象频出,都足以说明艺术界的效率——而没有效率的艺术界,改革是不是势在必行?如何做到艺术世界信息的充分流通,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需要各方面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系统,以及新价值的开拓与传递。我甚至在想可能是艺术界信息流通极为封闭,包括艺术新闻化报道手段在内的传媒在国内外话语扩展的空间非常有限,才造成如此的低质竞争——更多有才华的艺术家在这样一个机制下,根本无法确保能够脱颖而出。整个群体给外界造成最大的诟病是,中国艺术家没有创造力。而在最需要创造力的行业中显得最没有原创精神,这是这个行业无法更新出更大社会效率和扩展自身价值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今天艺术界面对的是:一方面是高度的展览膨胀,这种膨胀是非常麻木以及以各种利益为推进动机的,貌似艺术开发有序进行,实际上更多的是在重复和破坏,并没有更加有效的推进当代艺术价值的扩大,和不同的定位;另一方面是更多的艺术家鲜有参加展览的机会。这与艺术圈过于诉求眼前的商业利益,受艺术商业模式驱动的最主要显现。每年我们拿不出艺术界重要的革新性的展览和颠覆创新性精神,来推动艺术资源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的对社会的新发现和再构能力。于是更多的艺术融合成了商业和时尚的配套体系,很多成名艺术家都成了品牌工作室的主人或是老板,而不是艺术精神探索的在路上者。当拿出新的或者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时,谁作品价钱高,谁就是王道,网络上调侃的“艺术家就好;价钱低,艺术家就不好”,成了艺术界流行价值观判断体系。这点在中国艺术经营者偏于势利的身上尤其如此,体现得极为强烈。

如果可能的话,将中国当代艺术的三十年做个不太准确的比喻,第一个阶段还保留有草根精神的状态,维持了最原始的创作冲动状态,非自愿“享受”着体制痛苦或冲破。在政治特殊时期和资本化浪潮畸形的混合过程中,很多人掏到了艺术的第一桶金,如方力钧为最突出的代表者。而到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把它命名为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跟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直奔向商业中心而去,主流价值的确认都是来自市场化的艺术链条上的各方声音——中国艺术商业现实还是停留在前商业阶段,而更加显得对艺术商业的疯狂需求。最近几年则是艺术产业化高发的阶段,798和宋庄正是艺术界令各方人士情绪不断起伏的两道头牌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一再发生错位,中国当代艺术被媒体号称为最尖端和曾经最前卫的那部分艺术,已经成为社会资源分化下的高级定制的产品。在推新人方面,仍然不以精神探索为方向,依然强调画面的好看,强调让更多号称中产收藏家舒适和带来享受的绘画,于是艺术界更多内在创造和艺术家个性感觉的表达已经被商业程序成了一道为客户增值的一部分,也失去了艺术不断解释自身可能性的更多表达方式和特殊的情感。

艺术界改革显然是需要的。简单罗列一下,中国艺术目前至少有10宗罪:1,高质量的论坛过少,形式大于内容。2,展览的主题过于庞大,展览成为名利场的利益联盟3,艺术家作品没有创造力,完全被市场吸纳失去自身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4,本土收藏家群体规模过于小众,建立收藏的平台没有更好的模式出现。5,艺术基金能看不能吃,给人摸不到头脑的感觉。6,双年展仍然是城市的一道视觉方面大块头的消费速食品,是城市化程度炫丽的作秀,还是策展人履行个人话语权的工具?7,博览会雷同化,博览会整合的对象画廊商业目的过强,资源再生性利用率过低。8,艺术节很容易才为官方应景的文化修饰。9,关于艺术家主体和作品阐释与讨论很少,10,当代艺术基础性研究太少,目前更多的研究性工作还是停留在媒体的有限记录上,更多的砖家都是媒体资料整理者,而为独立视角的艺术史撰写者,民间态度的艺术史写作几乎被漠视。当然,还有媒体的恶俗表现和跟风不创新报道方式的行为更是比比皆是,而持续介绍国外最新动态的艺术现象和现场的刊物过少。

艺术界究竟要不要改革,有无改革的基础,将是时下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而艺术界该不该用改革来说话?艺术界在经历拼观念,拼技术,拼品牌,凭山寨,现在是不是该拼低碳?拼效率?拼改革的力度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 70年代快乐主义弥漫伦敦时装周
    向来以颠覆传统古怪前卫著称的伦敦时装周,今年秀场大有回归服装本源的可穿性趋势。伦敦时装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充满未来感了,它弥漫着对于70年代快乐主义的怀念,
    2022-05-17
  • 柏林艺术博览会本周开幕
    柏林消息,2010年第15界柏林艺术博览会(ArtForumBerlin)2010年10月6日在德国首都柏林开幕,展览持续到2010年10月10日。作为德国
    2022-05-16
  • 第二届漫博会东莞火爆落幕 6天揽金127亿元
    动漫明星猪猪侠颇具人缘,大人小孩争着与之合影。10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在东莞落下帷幕。本届漫博会为期6天,东莞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
    2022-05-16
  • 艾未未获得德国卡塞尔公民奖
    艾未未(图片来自东方视觉)9月26日,在德国卡塞尔城市歌剧院举行了卡塞尔市公民奖- "理性棱镜 "奖(DasGlasderVernunft)的颁奖仪式,来自中
    2022-05-15
  • 用蔬菜作画 蔬菜皇后的艺术
    用桔多淇(JuDuoqi )是一个年轻的优秀中国艺术家,富于创造性。她的作品蔬菜博物馆系列,利用蔬菜和粮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豆腐,白菜,生姜,藕,香菜,甘薯等回
    2022-05-15
  • 左小祖咒:我就是一莽汉
    “我叫左小祖咒,原来叫吴红巾。我没读过几天书,服过役,混过大街,后来唱了一些歌,搞了点艺术,把自己搞得有点神秘了。请原谅我以莽汉的身子骨闯进公共视野,也请原谅
    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