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三个春秋后,第四届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在今年9月7日晚拉开序幕。相对比同时进行的上海艺博会,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博会”无疑更吸引艺术爱好者。在开幕当晚,到会嘉宾把占地超过1万平方米的空间挤得水泄不通。
这一届上海当代仍选上海展览中心。展览中心的场地可谓宽敞,除去餐厅、休息区和咨询台,整个场地可容200个参展摊位。展位的空间足够让参展的画廊展示那些大规格的作品,像其中一家画廊还展出了一辆汽车。美中不足的是,整个场地以长方形布置,展区从西馆、中央馆一直延伸到东区,然而当观众需要看另一端的展位,则不得不再次横穿整个会场。
这届上海当代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上百家画廊,国外画廊虽占到1/3,但亚洲以外地区的画廊却仅十几家,美国与英国这两大当代艺术中心的画廊更无一到场,让上海当代失色不少。联想到韩国的韩国艺博会(KIAF 2010)正在举行,而这届的邀请国正是英国,多少可能造成影响。
而参展国外画廊多数选择了国内艺术家的作品,从与画廊负责人交谈中得知,原来国外画廊对中国收藏家有了一个共识:即他们都偏好收藏国内的艺术家作品。事实也证明,藏家的确偏好亚洲艺术作品,如朱德群、曾梵志的作品均以较高价格卖出。
反观国内的画廊,几乎所有知名画廊——特别是上海和北京的画廊均参加,如长征空间、站台中国和复兴画廊等。参展画廊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一些明显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来,因而在展出作品上力求种类与数量更占优势;少励画廊凭借多年的名声,这次重在推荐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如赵放和陈余(见本杂志8月刊)。而另一些则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画廊或艺术家,如台湾的宝盛画廊,此次单独展出了李善丹包括摄影、油画与装置在内的作品。有趣的是,像朱德群、岳敏君这些大家的作品同时被多家画廊挂出;今年在拍卖市场创下纪录的刘野更是成了“标志”一般,超过5家画廊挂出其作品,其中3家更是不约而同挂出《邓丽君》的复制作品。
纵观整个艺博会,虽然国内(东南亚)的画廊占大部分,然而进场的却多为外国人。而相对比国外观众,国内观众对作品的喜好仍停留于“合影留念”的阶段;可见艺术教育在中国仍需大力普及。
每次艺博会总能引发一个命题:它究竟成不成功?中国当代艺术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受到亚洲、甚至是西方艺术界关注。特别是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更是将目光投注到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今年5月举办的香港艺博会(ART HK)让艺术界一阵兴奋,大喊“艺术回春”。然而这届上海当代的成交结果并不亮眼,同期举办的韩国艺博会更是差强人意。
撇开经济效益,参展画廊普遍对这一届上海当代给予了肯定,而观众的看法或许更引人深思。从笔者的采访可以发现,对于第一次参观国内当代艺博会的观众来说,这是令人兴奋的一场艺术盛宴;然而对于那些来往于不同艺博会的人来说,上海当代并无其出彩之处。“我觉得这届和前两届差不多,好几家画廊的作品我之前都见过了。”一名定居在上海的匈牙利艺术家Kati如此评价。
在亚洲经济腾飞之际,艺术的繁荣是可以预见的。只是艺博会究竟可以走多远呢?香港艺博会已经在短短三年内成长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艺博会,对于国内大陆来说,艺术北京(Art Beijing)、CIGE和上海当代都具有其影响力,但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要同时拥有三个顶级艺博会那是不现实的。哪怕是在英国,也仅Frieze艺博会扬名国际。所谓优胜劣汰,究竟最后谁主国内艺术市场?对于上海当代和其他艺博会来说,突破比成功更具历史意义。
他朝北大中文才子陆步轩,而立之年开猪肉店。他在作此决定时,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当多家企业想他抛绣球时,他又在坚持什么?今朝老林20万“卖画还债”,在窘迫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