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铁矿、博物馆,是毕尔巴鄂历史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前两者分别在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时期为这个城市带来动能与活力。可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这座城市渐渐乏善可陈,泯然众矣。1997年,一座博物馆的横空出世,让毕尔巴鄂重获新生,这便是“古根海姆效应”衍生的奇迹。在此,艺术的助力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凡是到过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人,都会被这座建筑所带来的强大视觉冲击所征服。有人说它来自未来,也有人说美国人盖里构造的曲线是在向西班牙鬼才建筑家高第致敬,王劼音先生说:“这座个性的建筑只属于这座个性的城市。”
王劼音先生第一次到毕尔巴鄂是2001年,当时由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机场尚未建成,他几经辗转,坐长途车抵达了目的地——坐落于纳尔温河湾边,与旧城仅一街之隔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看到这座博物馆的时候,我只能一遍遍感叹:‘灵啊!’真的没有其他言语来形容。”因为北向逆光,为避免建筑主立面终日被单调的阴影覆盖,设计师弗兰克·盖里将建筑的外观处理成裹着钛合金板、向各个方向蜿蜒的双曲面。于是,只要有光,这座建筑的“肌肤”就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建筑的里里外外幻化出惊人的光影效果。层叠、缠绕的曲线好似身畔纳尔温河的水波、漩涡。而周身富有金属光泽的银灰色,仿佛强调着毕尔巴鄂作为工业城市的身份。尽管有人批评这座建筑有太过鲜明的个人色彩,但毫无疑问,今天的它已与周遭的一切和谐共处,融为一体。
由于“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收藏倾向“非具象艺术品”,设计师为博物馆营造了开阔自由的内部空间,因为说不定哪天就有超出人们想象的巨型作品要“入住”。这种看似粗放,实则心思细密的安排,正像西班牙一贯给人的感觉,热情又不乏睿智,激昂但能保持冷静,比如他们的足球,比如他们的斗牛。
在王劼音先生看来,审时度势又敢于博弈的毕尔巴鄂人造了一座富有西班牙精神的伟大建筑,以此为契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生态改造。不过当谈及“古根海姆效应”是否可以复制,王先生有独到的观点:“毕尔巴鄂的成功基于其政府的创造性思维、古根海姆基金会的金字招牌,还有设计师的国际影响力和非凡的设计才能,这几点缺一不可。即使凑齐,你也只不过是个复制品,未必能再取得毕尔巴鄂这样的成绩了。”
套色木刻版画《象》作者黄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作品2009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曾发表于《江苏画刊》、《中国典藏》等艺术刊物。黄恺的套色木刻是新锐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