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这种经过做旧的玉器,在石佛寺镇卖3元一件
朱教授说 这块喊价3万元的“汉代螭龙璧”造假明显
“近几年,岛城的玉石市场越来越红火。”青岛国际工艺品城玉石部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账,仅在2010年,包括玉石和成品玉器销售,工艺品城的销售总额达到了3000多万元。“算上岛城和我们规模相当的几个商场和一些小型的玉石店,岛城去年的玉石销售总额绝不会低于2个亿。”2月27日,记者邀请朱教授一起来到昌乐路文化街,对这里的玉石摊点进行一番探访。
喊价3万的螭龙璧“喝”过酸
刚走进昌乐路文化街,迎面就看到一个贩卖古玉的摊点,地面摆了20多件大大小小的玉石,看上去像些老玉。记者看到一块直径约有12厘米的玉璧,颜色有些发黄,上面雕刻了一只螭龙。“识货啊,这是块老玉。”老板见记者端详了一段时间,似乎对这块玉很感兴趣,主动把玉递到记者手中。这块玉的重量并不轻,背面雕刻了蝌蚪纹,细看之下,玉璧上有很多土黄色的沁。
“这是块汉代的玉,出土的文物。这个是我这儿最贵的一块,3万块。”老板随后报出了价格。
此时,朱教授对一块碧绿色的圆形玉璧产生了兴趣,拿到手里反复端详。“这也是块汉代的玉,8000元。”老板说。记者接了过来,发现玉璧的边缘有些沁,像是在地下掩埋很久,被腐蚀过一样。
“那块螭龙璧不行,造假太明显。”离开了这个摊点,朱教授告诉记者,那块螭龙璧的破绽首先在于器型不对,螭龙虽然是古代常用的题材,但这块螭龙璧的造型太夸张,是后人臆想出来的造型,其次颜色不正,应该是先用酸泡了,加上化工染料,做成了“老干黄”的颜色,而且应该先用高温烘,然后用冷水冷却“炸”了一下,土黄色的颜料顺着裂纹渗透进去,形成了那些土黄色的沁。
“倒是我看的那块玉璧造型不错,仿的样子差不多。但也‘喝’过酸做旧。”朱教授告诉记者,这块螭龙璧玉料也一般,只是地方杂玉,他看好的那块玉是块蓝田玉。
“汉代玉瓶”其实是煮出来的
又走了几个摊点,记者在一个摊点上看到了一块龙凤玉佩,这块玉佩巴掌大小,四周的沁很明显,看样子也是历经岁月。“8000元,都是汉玉。”老板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河南南阳,老家周围汉墓多,这些都是盗墓来的,“到我们那看看去,这样的东西很多。”老板说。
“那你这次来带什么好东西了?把你的宝贝拿出来。”记者问道,老板迟疑了一下,也许是感到记者对他的玉石真感兴趣,就从地上拿过来一个背包,从里面掏出一卷包裹着东西的报纸。但老板很谨慎,随后表示不想在这拿出来,只同意露出一角来让记者大致一看:这是一个玉瓶,略显红色,上面布满了像毛细血管一样的红色沁。在记者的要求下,老板把瓶盖递给记者细看了一会。
“10万。”老板报出了价格,而且提出要是想要,记者就得找个僻静处,大家到那里去交易。“这真是宝贝,让别人注意到不好。”老板说。
“就是块岫玉,用酸泡了以后,又加上染料煮。而且酸是泼上去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故意显得不均匀,造出颜色深浅不一的效果,然后用机器打磨,打出玻璃光来,显得好像被人把玩过一样。”离开了这个摊点,朱教授告诉记者,这块岫玉的瓶子只能当工艺品收藏,价格连千元都不到。
眼力好也能淘到好东西
记者随朱教授又看过了几家摊点,发现其中不少是高仿的古玉。据朱教授介绍,这些古玉的造型比较贴近原型,做旧的手法都很典型,但其中大都是些岫玉,比较公道的价格都不会超过千元,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和田山料的小件,他在两个摊点上就各淘出了一件和田山料的小烟嘴,和一块明清时期的和田玉佩。“这就看眼力了,会淘的话也能淘出点好东西。”朱教授说。
看过了不少古玉,朱教授决定带记者去看一些近代的玉石。“这家的玉石不错,造型很好,样子已经算做得很像的了。”走了几家摊点之后,朱教授被一个贩卖各种小件摊点吸引,玉佩、帽正、香囊……他不时拿起一件来递给记者看。看到记者和朱教授很喜欢这些玉石,老板有些得意,决定给记者一个公道的价格,“玉佩800块,香囊1600块。
朱教授虽然对这些玉比较赞赏,但认为这些玉其实也有不少水分。“肯定不是和田玉,都是些青海玉。器型不错,但是做工都是新工艺 ,肯定是现代人仿的。那个香囊还有块皮子,那是假皮子,是烤出来的效果。”朱教授说,遇到这样的玉,一般要对半砍价。
本报讯最近,英国艺术家彼得·马森花费两周时间(每日至少工作6小时)创作出他的最新作品,即《威廉王子与其未婚妻凯特》邮票画,共使用了3000余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