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天平 爱是砝码 李志平 绘
不少夫妻年轻时相处得挺好,可等到了老年,更需要彼此扶持时,关系却越来越僵。不仅他们自己过得糟心,而且也让儿女不省心。你身边有这样的老夫妻吗?老年夫妻有了矛盾该如何处理?让我们跟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悦,一起解读老年人的婚姻密码。
过了一辈子,老了却为钱吵翻
妻子从事业单位退休,老肖从企业退休,两人的退休金相差不少。平时他们各管各的钱,家庭开销也有分工:吃穿用度由老肖负责,家里有大事小情或需要应酬时,再由妻子出钱。按说谁都不管对方的账,双方应该相安无事才对,可偏偏,“钱”成了老两口儿最主要的矛盾。
在妻子眼里,老肖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一点就是“抠门”。为了节省电费,客厅晚上只开一盏昏暗的小台灯。有时妻子嫌屋里黑,便打开吸顶灯照亮,可她前脚刚把灯打开,老肖后脚就把灯关上。为开不开灯这点事,俩人没少吵架。
在老肖眼里,妻子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老伴儿”。今天买件衣服,明天下趟馆子,钱花得跟流水似的。俩人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闹,从分床睡发展到分房睡,后来再闹僵了,妻子干脆“离家出走”,上闺女家住去了。
有一对夫妇,年轻时一直是男方挣钱,女方管家,日子过得挺太平。到了晚年,老太太感到力不从心,便让老头儿管家。没想到自从手握经济大权,老头儿就开始把着钱,不给老太太花了。老太太心里不痛快,也不愿好好照顾老头儿了。这还没完,老太太又发动孩子跟老头儿较劲,让闺女找他要钱,跟他打架……
专家点评:问题看似都围绕着“钱”,实际上,却是双方的“关系”出现了危机。很多老年夫妻是有感情基础的,只是多年平淡的生活冲淡了对彼此的感情,忘记了当年相爱的“初心”。
婚姻中,当夫妻双方金钱观的不同逐渐显现,双方需要的不是吵架、对抗,而是拿出理性的态度沟通、协商。以家庭财务问题为例,夫妻俩可以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综合考虑收入和支出情况,然后共同对退休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做出合理的安排。
同一屋檐下,老夫妻变成“陌生人”
很多老年夫妻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是暗流涌动。他们不离婚,分床睡,白天在别人的眼里是夫妻,晚上则是“邻居”。
林先生是一位知名学者,虽然退休10年了,但还经常接受一些单位的邀请,开讲座,办培训,整天过得忙忙叨叨。他的妻子曾是护士,年轻时看他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内心由崇拜变成了同情,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他。婚后,两人没有生孩子。二十多年来,林先生始终觉得跟妻子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常独自躲进书房,不理妻子。追星般的狂热褪去,妻子倍感失落、委屈:合着这么多年,他就是拿我当免费保姆!现在,夫妻俩一天到晚没话,工资收入各自支配。看似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实际是一种名存实亡的婚姻。
专家点评:时下,“共享经济”遍地开花,老年人也不妨尝试与另一半体验“共享财产”“共享心事”“共享快乐”“共享时光”……一起经历的事情多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牢固。
退休只是离开曾经奉献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节奏,但生命是终身成长、终身发展的。老年生活可以根据自身的体力、精力、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及家庭与社会的需要,重新规划自己新的生活。建议生活在家庭“冷暴力”中的林先生和妻子,开启“家庭重建”模式。首先要爱自己,让自己成长,不断提升自己对自己的满意度。其次要爱家人,成就自己的爱人,不断提升自己对爱人的满意度。第三就是爱这个家,让这个家更美,不断提升自己对家庭的满意度。
错位的关系,跟兄弟姐妹比老伴儿亲
今年65岁的付阿姨在家排行老五,上面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大姐两年前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她的儿女还未退休,无暇照顾母亲。付阿姨是大姐带大的,常言道,长姐如母,付阿姨三天两头往大姐家跑,有时候还住在那里,照顾大姐的饮食起居。屋漏偏逢连夜雨,二哥平时身体不好,又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这下可忙坏了付阿姨,照顾完大姐,照顾二哥,几乎顾不上自己的家了。
起先,老伴儿只是抱怨。后来,发现抱怨不管用,他开始当家里没付阿姨这个人,就算付阿姨回家来了,也不跟她一起吃饭,而且还分房睡。
老孙是个“凤凰男”,三十多年前落户大城市,并与当地姑娘结婚。夫妻俩都是普通的工薪族,收入挺一般。退休后,老家的亲戚几次以孩子结婚、盖房为由找老孙要钱。老孙觉得自己行大,理应帮衬弟弟妹妹们,于是先后“赞助”了十多万元钱。今年,老孙的儿子也准备结婚,可家里连十万块钱的彩礼都凑不上。对此,妻子对老孙意见很大,说他分不清家里外头。老孙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妻子的理解,感情也一点点游离于家庭之外了……
专家点评:家庭的诸多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更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好关系来自于好沟通。首先,家庭的经济收入是家人共有的家庭资源。其次,“爱”的第一要务就是“尊重”,家庭重大开销应是夫妻共同协商规划的。夫妻之间如果失去了“尊重”的基石——理解、接纳和信任,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可能,而这正是一些老夫妻情感疏离的原因。“分床分房睡”,无疑是逃避矛盾、切断沟通的下策。
作者:杨玉燕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