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房屋出售
[法]都德
一扇木头门半掩着,在门的上方很久以来一直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房屋出售。”
但是还有人住在里面,还有袅袅炊烟,从稍高于围墙的砖烟囱升起来。隔着门上的一块块松动的木板望进去,望见的却不是在房屋出售和房主人离开之前出现的显而易见的那种凌乱不堪,而是小径修筑得干净整齐,花棚修剪得漂漂亮亮,喷水壶放在水池旁边,园丁用的工具靠在小房子的墙上。这是一所农舍,二层楼朝阴,底楼朝阳。朝阳的这一边几乎就是个温室,一些种着天竺葵和马鞭草的花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晒得暖暖的白砂子上。这儿还栽种着草莓的幼苗,攀爬蜿蜒在支架上的豌豆。除了两三棵高大的悬铃木外,整个园子都沐浴在阳光之下。在这一切中间,有一个戴着草帽的老人,整天在小径上来回转着,他在阴凉的时刻浇水,他不停地修剪树枝和花草。
偶尔恰逢有一个过路人正在寻找一块半山坡上的地,看见牌子,会停下来拉门铃。这些半山坡上的地全都非常肥沃,适于做果园。一开始房子里没什么动静。再拉一次门铃,才有从园子深处传来的木鞋声,木鞋声慢慢地近了,老人强忍着愤怒把门微微打开。“您要干什么?”“这所房子出售吗?”“不错,”老人使劲忍耐着回答,“不错……是出售,但我得事先告诉您,价钱可是非常高哟……”他用那只准备随时把门重新关上的手拦住门。他待在那儿,如同一条喷火的龙一样保护着他那些四方形的菜田和他的铺着细砂的小院子。于是那些人只好接着赶他们的路,心里不停地琢磨这是怎样一个怪人:一方面要出售自己的房子,一方面却又如此强烈地希望保留它。
这个谜对我来说已经有了答案。有一天,在小房子前面经过,我听见有人在争执,嗓音非常激动。
“应该卖掉,爸爸,应该卖掉……您同意的……”
然后是老人颤抖的声音:
“当然,孩子们,我也想卖掉……瞧!我已经把牌子都挂出去了。”
我就这样知道了,是他的儿子们、媳妇们,那些在巴黎开着小店铺的老板们,强迫他把他心爱的院落卖掉。什么原因呢?我不知道。能够肯定的是,从那天起他们每个星期日都要来扰乱这个可怜的人,逼他兑现他的承诺。在星期日的安谧中,我从大路上可以听得明明白白,小店铺老板们一边玩投饼游戏,一边聊天、争论。钱这个字眼儿,如同他们投掷的小铁饼碰撞似的,在他们刺耳的谈话声中干涩地响着。晚上,他们全都离开了。老头儿在大路上走了几步送他们,马上就转身回来,无比开心地把大门关上,又有一个星期可以松口气了,房子又变得安静起来。
但是老人受到的催促和逼迫,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厉害。小店铺老板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把孙子孙女们带来诱惑他。“瞧,爷爷,等房子卖掉以后,您来跟我们住。我们全都住在一起会有多么幸福!……”他们在各个角落里窃窃私语,他们在院子里一遍遍地散步。
老人沉默地听着。他背驼着,眼睛里满含着泪水,一边走,一边习惯性地顺便寻找一根需要修剪的枝条,一个需要留意的果实。到了夏天,当樱桃、醋栗、黑茶藨子,这些微酸的、散发出新鲜香味的水果逐渐成熟时,他对自己说:
“让我们等收获以后吧……我马上卖掉。”
然而收获以后,樱桃过去以后,轮到桃子来到,接下来是葡萄,再后面,是这些差不多要在下雪天采摘的漂亮的棕色欧楂。然后冬天到了。田野一片冷清,园子里也更寂寞了。不再有行人,不再有买主。甚至到了星期日那些小店铺老板也不来了。一连长长的三个月休息,可以用来准备种子,修剪树枝,而那块徒然挂着的木牌被风吹打得翻转了身,在大路边上独自摇晃着。
时间一长,小辈们没有了耐心,而且觉察出老人是在想方设法地拒绝买主,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一个儿媳妇搬来和他一起住,从清早起来就修饰得花枝招展,那是一种在生意场中混惯了的人的讨好逢迎的和蔼态度。她把门敞开,大声说话,向过往行人招呼微笑,好像在说:
“请进来……看看吧……这所房子在出售!”
对老人来说生活完全失去了平静。有时候,他努力想忘掉她在那儿,他用铁锹翻田地里的土,重新播种。女店铺老板总是跟在他身后烦扰他:
“哎呀,有什么用?……您花这么大的力气,不是白白为别人劳动吗?”
他不作声,拼命地干活儿。小径上没有一丝杂草,玫瑰树上也没有一根杂乱的旁枝。
在这段时间里还是没有买主上门。这是战争时期,尽管她把门一直打开着,然而路过的只有匆匆的行人或一些搬家的人,进来的只有风扬的尘土。她变得越来越穷形恶相尖酸刻薄,她在巴黎的生意需要她回去。我听见她对她的公公大声斥责,把门敲得震天响。老人弯着腰,并不理会她,望着他的青豌豆长高了,心里稍感安慰,只有那块牌子依然挂在那里:“房屋出售。”
……今年我到了乡下,又见到了这所房屋,可是,唉!牌子已经没有了。几张被撕破、霉污的告示还沿墙挂着,完了,房子已经卖掉!灰色大门也不见了,换上了一扇绿色的新漆的门。一个脸色通红的胖男人,满身是汗,深陷在一张乡村风味的椅子里,还有一个肥硕的太太,气喘吁吁,举起一个喷水壶,高声叫喊:
“我给凤仙花已经浇了十四壶!”
房子顶上新加建了一层楼,栅栏也换成了新的。有一架钢琴在拼命地弹着听熟了的四对舞舞曲和波尔卡舞曲。这飘扬在空气中,和七月的烟尘混在一起,让人听了感到烦躁的舞曲,这喧闹粗俗的欢快气氛,使我心里十分难受。我想到那个曾经在这儿安静淡然而忙碌的老人。我眼前浮现出在巴黎想象中的他,头上戴着他那顶草帽,驼着他那老园丁的背,在某一个店铺后间里踱来踱去,兴趣索然。而他那个媳妇却喜气洋洋地坐在新柜台里,柜台里装着卖掉小房子得来的埃居[注]。(有删改)
注
埃居:法国的一种货币。
精做试题
(一)写人手法题
请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老人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象特点:热爱园艺,爱自己的院落,却又不得不离开,内心充满不舍;安静、淡泊、勤劳。
(2)手法: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塑造人物形象。例如想买房子的过路人与老人的对话,通过老人的言行举止、神态动作,可以看出老人内心的不舍。②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例如对老人院落的环境描写,充满田园诗意,衬托出老人性格中的安静、淡泊。③运用对比。在对待房子的态度上,老人与老人的孩子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房子的布置上,老人与后来的房主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其他人的喧闹、世俗来突显老人的安静、淡泊。,
答写人手法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写人手法判断要准确、全面。
①正面描写中要注意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这两个容易被忽略。
②侧面描写中要注意他人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这两个也容易被忽略。
③注意与其他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的结合。
(2)写人手法题答题实质是写人手法+人物形象特点。不要忘了答出人物形象特点。
类题延读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9年全国Ⅱ卷《小步舞》第8题)
答案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二)语言赏析题
1.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白描手法,袅袅的炊烟、松动的木板、小径、花棚、喷水壶、园丁用的工具及各种植物,表现出此处幽静、安适的特点。②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音韵上表现出诗一般的和谐。③多用叠词,如“袅袅”“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突显出这座院子环境的安然有序。
2.本篇小说人物语言描写很突出,试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老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们的语言描写,表现他们对老人出售房屋的催促和逼迫,推动后文情节的发展。②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通过老人与过路人的对话,表现出老人对房屋的不舍;通过对老人儿媳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她的市侩气。③烘托小说主题。因为这些语言描写,为原先宁谧的环境加入了嘈杂的声响,例如老人与孩子们的争执、结尾新房主太太的高声叫喊,与之前老人院子的宁静构成对比,从侧面烘托小说主题。,答语言赏析题,首先要分清赏析的是作品语言还是作品中人物语言。作品语言就是作者语言;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对作品中某一人物说话特点(形式)的分析,不是对作品中作者的叙事描写语言的风格的分析。
作品中人物语言的特点:说话或幽默风趣,或简洁明快,或温文尔雅。要抓住人物的身份、职业特点去分析,尤其要抓住人物的个性语言。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人物语言特点(风格),这种特点表现出怎样的人物个性。
作品语言又分为局部语言特点赏析与整体语言特点(风格)赏析。
局部语言赏析要从以下角度切入:
(1)语言自身角度:①词语选用;②句式选用;③修辞手法的使用;④语言风格。
(2)描写角度:分析语言描写人、物、景的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特点。
整体语言特点(风格)赏析又分为两小类,一类是赏析全文的语言特点(风格),主要从两方面入手:(1)语言自身内部要素,主要从用词、炼句、修辞手法和整体语言风格四个要素去思考、判断其特点;(2)小说内部语言类型。小说的语言从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叙事语言,是简洁明快还是内含张力;②描写语言,是否生动形象、逼真或者诙谐幽默;③对话语言,是否简洁、传神、个性化;④议论抒情语言。
另一类是就某一语言特点专项而深入的赏析题,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6题。答此类题关键在于掌握某一语言风格形成的因素及手法,再结合文本的具体语言灵活说明。
类题延读
1.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2021年浙江卷《麦子》第12题)
答案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段中的人物语言。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2.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Ⅱ卷《有声电影》第6题)
答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巩固学案一、对点集群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菱 荡
废 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度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度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菜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而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竭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被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菜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如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从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条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条是黑的,一条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吓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着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菜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来吃。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哎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年10月
(有删改)
1.请分析第四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来洗衣的女人们不仅搅动了菱荡的水,搅动了菱荡的深谧、寂静,而且也搅动了菱荡人的平静生态,给整个菱荡注入了活泼的生活气息。②这句话更说明这片刻的喧闹正是菱荡的一段小插曲,菱荡惯常是深谧、寂静的,这反衬出菱荡的静、深。
2.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悠然自得的心理。②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陈聋子自语“聋子”,与人们叫他“聋子”,以及他清楚地听到女人们的对话,三者相映成趣,意味隽永。
3.小说塑造陈聋子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面描写:
①语言描写:陈聋子对神话真实性的质疑体现了其直率、质朴的性格。
②动作描写:陈聋子拔萝卜给人和交钱给二老爹的动作描写体现了其善良、憨厚的品性。
③神态描写:陈聋子被狗吓得呆住、对小姑娘格外热情的神态描写体现了其淳朴、热情的品性。
(2)侧面表现: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都以为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他,喜欢他,打趣他,体现了其讨人喜欢的形象特点。
二、对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那年的芦苇席
李汤波
李家坳集市上人很多,很热闹。
已是深冬,天很冷。一阵似刀的小风吹来,毛子爹抖得像树叶。
毛子爹脚下有一捆芦苇席,几十来张,有一张被作为样品展开着。席子很大,做工很精巧。席面上,红、蓝、绿、青等颜色的篾子相互交错,纹络分明。席篾子穿插点缀成大红双喜,五谷丰登,蓝天碧叶,还有别具匠心的鸳鸯戏水,红荷映日。
看芦苇席,毛子爹古铜色的脸上绽出一阵阵的骄傲,李家坳这一带十里八村只有他编得这么好,自己年轻那会儿谁不竖大拇指,谁家结婚不用,那时……这几年买席的人明显少了。
今天的集市上到处都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毛子爹这里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思忖再三,他也想高声叫卖几腔,但努力了老半天却迸不出一个字,搁过去他仅把芦苇席往地上一放,根本不需叫卖就会被买家围得水泄不通。
如今又是半天无人问津,毛子爹手里的旱烟熄了又点,点了又熄,表情越来越凝重。
终于,有位姑娘停下看席了,且不住地称赞。她后面的小伙子也随声附和着。
毛子爹忙应声解捆,热情地问他们是否办喜事用。姑娘脸一红说:“我们不买,只是看编得好,现在都没人用了!”说完拉小伙子走了。毛子爹的手僵住了,愣了好大一会儿,下意识地说:“没人用了!”之后,便扛着原封未动的芦苇席步履蹒跚地回家了。
临近春节,毛子办喜事。毛子爹想,自己这下可以一展身手了,于是花了几天工夫给儿子编了一个自认为最好的芦苇席。他把席子亲手交给儿子,很郑重地说:“孩儿啊,穷人家办喜事,能省点儿就省点儿,爹又给你编个席子,拿去用吧!”
毛子没吭声,接过席子就进自己屋布置新房了。
晚上,毛子爹想再看看自己的作品,要知道,天这么冷,编得不易啊!他想毛子一定很满意。进了新房,他往床上一看,并没有见到芦苇席,只看到不知儿子什么时候买的床垫,坐上去软乎乎的。毛子爹找遍了屋子,发现自己编的芦苇席可怜地躺在床下。毛子爹不禁气得大骂,骂后气呼呼地抽席便走。
夜已经很深了,可毛子爹躺在床上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于是就问老伴:“毛子他娘,还记不记得咱俩当初咋结的婚?”
毛子娘说:“咋会忘呢,那年头你芦苇席编得好,爹让我学,席没学会编,倒有了咱的毛子,后来咱就结了婚呗!”毛子娘沉醉在年轻的甜蜜里。
“唉,现在也不知咋的啦,别人不用咱的席子,毛子这兔崽子也不用。咱们年轻的时候要的人多着哩!不光咱李家坳几个村的用,连搭界的县也有不少人用,想用好席子,谁不提前打招呼,谁不好言好语地讲!”毛子爹的思绪停留在昔日的辉煌中。
从此,毛子爹不再编席。偶尔手痒,便把席篾子批得又细又薄,然后精心去编,编了好多花样,只是席子小,像枕巾那么大。毛子爹编后就随手一撂,点上旱烟,欣赏一番,之后便缓缓地踱出家门……
久而久之,家里的柜子上、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有毛子爹编的小席子,遇到小孩子拿着去玩,他也不加制止。
有一天,毛子爹正在家批席篾子,乡里来了两个人,送给他一张奖状和一千元现金,说是他的芦苇席在全市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了奖,为乡里争了光。
来人还专门拉他一起合影。
毛子爹一愣,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人又补充说是毛子把他编的各式各样的小席子拿去参展,经评比获奖了。看看奖状,望着镜头,毛子爹张了张口,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出来……(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12期)
文本二:
小小说不是可以由短篇小说压缩而成的。它们是不同的文学品种,有着不同的特性与规律,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材与创作的思维。小小说是小说家族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它从何而来,这朵浪花是从真实生活中跳跃出来的。
一部中短篇小说需要很多情节,但小小说容不得太多的情节,它最需要的是有关键的“情节”,至关重要的、寓意深刻或感人至深的情节。比如《麦琪的礼物》《万卡》,都有一个令人叫绝的情节。小说中鲜明的人物个性的表现和深刻的主题,往往在这个情节里呈现,它可以使“小小说不小”。
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会把这个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余味”,在小说结束后,往往还能让人继续联想,留下回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杜甫有句诗“咫尺应须论万里”,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画,但说出一个艺术共通的道理,就是篇幅总有限,但意蕴却深广。小小说不仅要把“余味”拿来作为艺术追求,也作为自己重要的特征。
小小说要特别重视细节。叙事写景与状物的细节都要精彩、考究,这样的细节不仅可以使小说丰富、充盈,还会增强文学的表现力与审美内涵。当然,小小说的语言也不可忽视。现在有些网络段子很精彩。有人问,特别精彩的是不是小小说?不是。应该说它们更接近民间文学——民间故事、寓言和笑话。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口头语言,它含有很高的智慧,流畅生动,故事性强,甚至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但它不是文字语言,没有文字美,没有文字语言的精当和意蕴。(选自冯骥才《小小说特立独行》)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人很多很热闹的李家坳集市写起,为毛子爹出售所编苇席提供了背景,更强化了无人问津的伤感意味。
B.姑娘与小伙子对毛子爹所编苇席赞不绝口,这给毛子爹带来了希望,没想到他们只是看看而已,毛子爹深受打击。
C.毛子爹将精心编织的苇席郑重地交给办喜事的儿子,主要原因是想节约钱财,但毛子认为其父抠门,并不理解父亲。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毛子爹所编苇席无人理睬但后来获奖的事情,揭示了民间工艺需要保护与传承的大主题。
答案 C
解析 “主要原因是想节约钱财,但毛子认为其父抠门,并不理解父亲”分析错误。虽然文中有“孩儿啊,穷人家办喜事,能省点儿就省点儿”的信息,但根据后文“晚上,毛子爹想再看看自己的作品,要知道,天这么冷,编得不易啊!他想毛子一定很满意”可知,主要原因是毛子爹想让自己的手艺得到儿子的认可,体现出来的应是对民间工艺的肯定与关注。
5.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那年的芦苇席”十分简洁,“那年”不但给人一种深深的怀旧感,而且产生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毛子爹在集市上看到自己被人冷落,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也想高声叫卖,但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原因是他没有自信。
C.《麦琪的礼物》这样的小小说名篇都必须有至关重要的情节,而一部中短篇小说的情节很多,则不需要这样的情节。
D.有人认为精彩的网络段子是小小说,但冯骥才认为,这种说法不当,因为这些网络段子不具备小小说的所有特征。
答案 A
解析 B项“原因是他没有自信”分析错误。根据文中“搁过去他仅把芦苇席往地上一放,根本不需叫卖就会被买家围得水泄不通”可看出其失望、难过,羞于叫卖。C项“则不需要这样的情节”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一部中短篇小说需要很多情节,但小小说容不得太多的情节,它最需要的是有关键的‘情节’”,并没有说中短篇小说不需要关键情节。D项“因为这些网络段子不具备小小说的所有特征”分析错误。根据文中“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口头语言……但它不是文字语言,没有文字美,没有文字语言的精当和意蕴”可知,原因只是它不是文字语言,而不是没有小小说的所有特征,系以偏概全。
6.文本一中运用多重对比,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两例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集市上到处都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喧闹情景与毛子爹摊位前无人问津进行对比,反衬出毛子爹内心的伤感。②将毛子爹以前所编芦苇席的供不应求与现在只得编一些小玩艺让孩子玩也不感到可惜进行对比,既体现了毛子爹的技艺高超,也反衬出毛子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伤与哀痛。③毛子爹因编芦苇席娶了媳妇与毛子办喜事不用其父所编芦苇席形成对比,反衬出毛子爹因时代变迁连儿子都不理解他的失落。
7.请从文本二的内容中选择一个角度,对《那年的芦苇席》一文进行赏析,列出赏析要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角度:艺术来源于生活,具有艺术真实性。要点:①人物有生活的真实感。小说中的毛子爹就像是乡村中的隔壁邻居,十分生活化。②材料有生活的真实感。文章所写民间工艺在现代科技发展中退出市场的事例十分典型,也非常普遍,极具真实性。③体现的社会背景具有生活的真实性。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下十分关注的大问题,主题时代感强。
(示例二)角度:至关重要的情节。要点:①毛子爹所编芦苇席无人买,连儿子也不欣赏;②只得回家编小玩艺;③这些小玩艺获奖;等等。
(示例三)角度:结尾要留下余味。要点:①内容上,小说以毛子爹所编小玩艺获奖,“毛子爹张了张口,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出来”结尾,前面写毛子爹所编苇席无人问津,小玩艺被孩子拿走也不管,这里峰回路转,没想到会获奖,与前面的内容构成反差,结尾有“欧·亨利式”风格。②效果上,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撞击读者的心灵,启人思考,意蕴无穷。
(示例四)角度:细节描写要考究。要点:①用细节体现人物技艺的高超,如文中对毛子爹脚下芦苇席的图案等描写;②细节彰显人物心理,如文中对毛子爹“表情越来越凝重”的刻画;③用细节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文中对毛子爹编小玩艺的细节刻画,为后文儿子拿这些去评比获奖做了铺垫。
(示例五)角度:文字语言精当,有意蕴。要点: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了修辞手法,使之更有意蕴。如“一阵似刀的小风吹来,毛子爹抖得像树叶”,运用比喻手法,既写出了天气寒冷,更凸显出毛子爹内心的悲凉。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如“现在也不知咋的啦,别人不用咱的席子,毛子这兔崽子也不用”就很符合毛子爹这个人物的特点,把毛子爹对儿子的不满鲜明地表现出来了。③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他也想高声叫卖几腔,但努力了老半天却迸不出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