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科的色块画
美国艺术家马克·罗斯科的作品通常由两三个排列着的矩形构成。这些矩形色彩微妙,边缘模糊不清。它们漂浮在整片的彩色底子上,营造出连绵不断的、模棱两可的效果。颜料是被稀释了的,很薄,半透明,相互笼罩和晕染,使得明与暗、灰与亮、冷与暖融为一体,产生某种幻觉的神秘之感。这种形与色的相互关系,象征了一切事物存在的状态,体现了人的感情的行为方式。
罗斯科创造了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艺术形式。这样的画注入了强烈的精神成分,简练、单纯,却磁力般地将人深深吸引。欣赏时,人们会感觉置身于他所营造的精神空间而不是陈列其作品的现实空间里。
蒙德里安的格子画
1930年代,荷兰艺术家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反复尝试红、黄、蓝、白、灰在被黑色直线分割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觉,画面越来越走向简化的极限。他把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因素:直线、直角、三原色 (红、黄、蓝)和三非原色(白、灰、黑)上。
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有艺术评论家认为在这样的画中看到了艺术家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以及创造出的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这样的艺术对当时的建筑、家具、装饰艺术以及印刷业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克莱因的单色画
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发现将纯净的干燥颜料悬浮于透明的合成树脂,并以醚和石油作为溶剂,便能卓越地保持群青色素的美学效力。他进而将这种蓝色运用于绘画、雕塑,甚至还让模特涂抹了这种蓝色在画布上作画,形成了其标志性的“人体测量学”。对于他这种不断用蓝色进行创作、去定义蓝色的尝试,当时的欧洲艺术界非常震惊。日后,克莱因蓝像是一种魔法,席卷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和领域。
克莱因是在以这种蓝色表达无形的无限,以及绝对。就用一种颜色进行创作的表现方式,颠覆了艺术的颜色传统。克莱因认为蓝色是一种媒介,能够释放、解放不同的颜色。他说这种颜色是非物质的,所以他的作品想谈的就是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之间的关系。
(图片来源于文汇报及网络)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