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表现的最高要求是“以形写神’。重教化和重形神这个方面是构成中国画论的核心,是道的简要说明。
“道”在中国历史上,对任何一种形式的绘画作品都保持了最高权威,它概括了哲学观念和艺术实践方面的所有内容,也包括了作画的目的、宗旨、过程和要求。在已往的一千多年中,引导和规范了一代代画家和理论家的诞生、成长和壮大;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不少墨守成规、碌碌无为、德行沦丧和把创作活动作为制造宣传品的不肖之人。
但总的来说,在强大的中华文化洪流中,中国画的发展,并不是通过“以文载道”和“以形写神”这些规定和见解来接受有关画理和进行实践的,画家们通常按照谢赫的“六法”构架来要求和学习的。“六法”框架在整个中国画的发展中,展现了千千万万画家才智、特色、创造力和不断探索的雄心。
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名作都是在“六法”的规范下产生和完善起来的。到今天,还没有一种理论超越“六法”体系而被画家们广泛接受。
绘画创作中最终的实在是按“以形写神”的原则,来表达画家直觉体验的“神”来构建作品形态的,所以“形”是“神”的扩张和升华,是作品的生命和灵魂。因此它是本质的,无限的,超越了绘画中所有其它表现因素。
但“形”是基础,是根据,是事物属性的理性展示,“形”和“神”二者既矛盾,又统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画是“形”“神”表演的舞台与角斗场所。中国画有各种不同的画种,在艺术表现上虽然各有特色,在追求“形”“神”统一这一原则上,始终是一致的。它的思辨性和抽象性特点,无论人们作何解释,在画史上是永远存在的,即便是强调笔墨关系吧。
而笔墨关系的存在,也仅仅是为“形”“神”展现铺平道路的一种手段。这种具有经验特色的醒示,其本质超越了知识的差别和对立,在不同的理解中进入了不同思维的彼岸,从而表现了不可分割的、没有差别的“道”的整体。
这里的到“道”,既是画“道”,也是“以文载道”的“道”。更是无所不色的由阴阳二级组成的“太极”之“道”。
从“以形写神”到“形神兼备”,这个过程精炼地表达了整个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和所包含的哲学内容。作为绘画中的“形”,是展现人类现实环境中有关的物象和事件。
由于围绕“形”“的一些现象是瞬息即逝的,要把流动变化中的“形”固定下来,画家需要久练的基本功;“形”是变化的主体,画家描绘的仅仅是错觉中的印象,而不是实在的。所以一个事物看起来是乎是固定的,恒久的,实际上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每一描绘行为,不得不采用新的形式和技法。作为画家,为适应这种变化,做的所有努力,都意味着在促使新形式、新技法在不断更新。“形”是绘画的起点,它给画家以规则,以方向。只有通过“沉思”到“顿悟”,求得了“神”的出现,才能取得最终实在的体验。
那么,这种体验与气韵生动的“气”相关。到底什么是“气”?
绘画事业的发展,其条件和局限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历史、时代、环境等外在因素,也有理念上、思想上、修为上等内在因素。但一个总的构架是重整体、重有机的自然关系的作用。
在中国人眼中,自然是个大宇宙,与个体人生这个小宇宙是彼此对应的。《淮南子· 精神训》说:人头之园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云寒暑,人亦有喜怒哀乐相比附。
中国人相信人之生为元气会体,所以老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葛洪在《抱朴子 ·至理》篇中也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强调“养气”也就是养生、养性。
所以画家要画好画,必须“养气”,进而养生、养性、养德、方能心手合一,贯气于笔墨直达画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同类相动》篇中以音乐为例,指出:“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五音比而自鸣,日月有神,其数然也”,并称“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
王充在“《论衡· 偶会》篇中也说:“同类气通,性相感应”;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讲:即二者在相比方面,具有同构性,所以能有相互协调、互动互应的效能。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什么神奇力量强加于人和事的作为。
同类相应,在互感互动中形成一对相互转化的观念,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阴阳之说。
朱子称:“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阴阳是描述两种循环往复的变迁状态,是一种自然过程,是整体关联下秩序呈现的和谐状态。
中国画的基本出发点,是以诉诸艺术形象的方式适应自然人生的和谐与协调,这种和谐与协调表现在画者、观者、社会、民族、国家等各个方面。只有在这种前提下,画家个人的作为才能与时代共存。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和谐是随历史进程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发展循环往复,一浪高过一浪向前发展的。每一时代的画家,都应在历史阶梯的链条上,留下自己的贡献。
《淮南子》说:“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审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故至人者,由近知远而万殊为一”。“变易”中的不易,就是中国绘画之道,就是和谐之道,就是“气韵生动”的“气”的实在。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