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你有没有被穿梭于地铁站、商场、步行街、风景区的汉服姑娘惊艳到?
2018年,共青团中央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华服日”,汉服从小众的“汉服圈”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从最初被人们认为的“奇装异服”到如今的“汉民族服饰”,从博物馆的珍藏到如今的日常穿着,汉服之美越来越被认可和接受。
穿上汉服的青年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美,这不仅是外表的华丽和飘逸,更是她背后沉淀了千年的厚重文化,承载着千年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从面料到配饰处处显示匠人匠心。
苏绣
江苏省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例:苏绣团扇、苏绣服饰、香囊、披帛
蚕丝织造技艺
蚕丝织造技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由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潞绸织造技艺四部分组成。
2008年,蚕丝织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例:汉服布料
传统棉纺织技艺
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河北魏县、肥乡县等地的纺织业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2008年,传统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例:汉服布料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主要使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作成工艺品。花丝镶嵌工艺复杂,大致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技艺精湛,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例:步摇
缂丝织造技艺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例:团扇
唐代杜牧《秋夕》描绘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自古以来,团扇就是古代女子偏爱的物品,那种女子的含蓄之美,悉数藏在扇子里。匠人专心做缂丝、藤编、打银、雕刻、撵须,从宋人花鸟画中汲取灵感,为团扇修复注入新生机的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学的韵味。
绒花制作技艺
绒花制作技艺始于秦朝,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
2006年,绒花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举例:绒花
对于绒花的认识很多人来源于《延禧攻略》的热播,绒花的细腻更能衬托出女子的娴静。另外绒花因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在明清的民间,婚嫁喜事、春节、端午、中秋时分,普遍有用绒花装饰的习俗,借以祈福。
绢花制作技艺
绢花也称京花儿,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装饰色彩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主要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女子头饰。自唐宋代开始丰富起来,绢花因与真花及其相似受到喜爱,唐朝著名画家周仿的《簪花仕女图》描绘出当时妇女戴花饰的情景。
2008年,北京绢花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举例:绢花头饰
汉服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无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延续,传承当初的美和艺术。到如今,潮流和时尚元素依旧不断融合在汉服中,成为新时代的“汉服”。
汉服的回归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让我们在看见中国服饰延续的同时,也能看到传统工艺在服饰上的完美展现。
或许汉服最美丽的归宿,是在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们都可以郑重其事地换上自己的民族服饰,做一些充满仪式感的传统习俗,让传统美学得以回归。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