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新华日报社、德基美术馆合作推出的“公共美学计划”第四期活动如期举办。这一次,邀请到著名作家、编剧严歌苓前来德基美术馆,与观众探讨艺术之美,分享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
把经历变为艺术
说到严歌苓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即使你没有读过她的书,也肯定看过根据她小说而改编的电影。这位当代华语文学界最富影响力的作家、编剧,创作出的代表作品数不胜数,拿过的奖更是不计其数。
在其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她始终笔耕不辍。当被主持人问到她是如何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严歌苓坦言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身边人的倾诉成为了她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她说:“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容易对他人所遭遇的苦难与痛苦产生共情”。而她本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样成为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她将感受到的千种滋味万般情绪深深铭记于心,不断地投射到笔下的人物身上。于是,她的作品不断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她也在文字中脱胎换骨,以一种越发宽容睿智的贪渎来看待这个世界。
她坦言道:“当我描写女性的时候,我是站在她们心里的。其实,每一个我笔下的女性,或多或少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她与他眼中的“女性之美”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严歌苓在对女性沉浮命运的书写中,将笔触直抵人性的深处。纵观她的作品,从早期的揭露女性在特定年代的悲惨命运的《少女小渔》《天浴》,到表现女性已经开始有意识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再到后来塑造出更独立、坚韧的女性形象的《金陵十三钗》等,一系列身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跃然于纸上,如优雅勇敢的玉墨、坚韧善良的小渔、隐忍通达的扶桑和聪慧坚强的多鹤等。她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但身上却表现出同样的隐忍坚强的女性力量。她说:“我觉得女人在很多时候是非常坚韧的,这可能是因为造物主赋予女性将生命传承下去的神圣职责,这预示着女性必须学会坚忍。”
严歌苓表示,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是她小说里的“扶桑”和“王葡萄”,从她们的身上可以读出两种极致的女性性格特质,她们一个是以被动消极来表达自己的强大与宽容,另一个是主动出击的行动派,二者都表现出强大的女性力量。
在美术馆的空间里聊文学,就像是文学家与艺术家的一场隔空“对话”。同样热衷于创作“女性”题材作品的艺术家高云,从男性的视角出发,用笔墨这一艺术介质画出符合他理想审美的、他所欣赏和崇尚的女性形象,并通过不同的作品给予我们不同的观感。正如高云所说:“女人的美,是多层次的,是挖掘不完的,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高云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赋予了女性多层次的美和丰沛的人格魅力。
艺术是获取美的最好途径
诚然,每个人获取美的途径和方式都不同。对于严歌苓来说,看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她说:“我很喜欢看电影,它融汇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我从中看到了绘画、音乐、文学和哲学等内容。”
而成长于艺术世家的她,在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之下,自幼就从内心萌发出对艺术的特殊情愫。严歌苓的父亲是一位画家,幼年的她,时常跟着父亲去公园里写生。她说:“父亲用他的画笔来诠释生活,将他看到的真实景象用艺术的方式折射给我。我很高兴我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阅读的书籍、欣赏的画,都让我获得丰厚的艺术滋养。”
直至今日,旅居国外多年的她依旧有逛博物馆、美术馆的习惯,看展览之于她,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补给。她坦言:“欧洲的周日,很多商店都不开门,人们几乎只能去逛博物馆、美术馆。人在一周内,有六天可以为肉体而活,需要拿出一天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但她并非将逛博物馆、美术馆当成一种闲暇时的消遣活动,她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当我看到一个很喜欢的作品,却不太了解它的创作者时,我就会多搜寻一些他的资料和作品,逐渐从被动地接受过渡到主动地学习与获取。”
最后,她鼓励大家多去美术馆观展,“当我们的眼睛经常看到一些美的艺术作品,我们的审美能力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提升,同时也陶冶了内心的情操。”
德基美术馆一直以来也在致力于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情趣,我们通过举办“公共美学计划”,持续邀请来在绘画、文学、戏剧、音乐、诗歌等各领域中最优秀的艺术家们,让他们相聚于德基美术馆这个公共空间里,将自己获取美的途径和定义美的方式分享给观众,让观众获取多元化的艺术滋养。
公共美学计划还在继续!下一期会是哪一位神秘嘉宾前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