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杨乘虎
【文字实录】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美术分馆的开馆,但我想它的意义和价值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现在身处的这小小的空间,实际上它也不仅仅是说苏州跟上海这两座城市,基于美术馆的艺术交流和文化交往,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提出来之后,长三角的各个城市进行了多层次的、多类别的、多主题的、这样的共建、共享、一体化的这种行动。
在这种行动里面,其实更多的是彼此的走动,我们把它叫做文化的走亲,彼此资源的流动,但是像苏州美术馆能够在这里,我们就是上海风情的一个石库门风情的这样的一个文创园区里面,植入这样的一个空间,它既是我们看到了突破了机构对机构、城市对城市、点对点之间靠交通线连接的文化风景线,这种深入的植入,一方面体现出了上海的开放和包容,那么同时也体现出了苏州美术馆的这种智慧远见。它打破了我们单地、多地之间靠点对点连接的方式,真正去实现了互相的植入,那么它的开创意义给我们提供非常多的想象空间。
在长三角这样的密集型的城市,有非常相似的文化的这种江南文化的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如果说长三角是一个空间的地域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概念,那么江南文化是我们看到的浸润在长三角多个城市多个地域中间的文化共同体,那么区域文化的振兴是长三角一体化中间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在整个公共文化的共享,在我们时代先进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我们高雅的艺术文化这种发展过程中间,它扮演重要的这样的一个引擎的角色,那么靠什么来实质性的推动、深入的融合?
馆与馆的这样一个分馆的设立就是一个创新性的举措,所以它给我们开动了想象力。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苏州美术馆,那么我们看到的图书馆、博物馆、其他的公共文化机构和组织,如果都能够这样的广泛的去来寻找,多点共建、多点共赢,一起来推进文化的深度融合,那么这个时候造福于这是谁?不仅是场馆本身,实际上是在地的居民、游客和整个长三角的这样的一个我们讲生活的人群,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在上海随时的看到,来自于苏州美术馆给我们提供优秀的展品,原来的上海是要去苏州才能看到这样的展品,现在不需要长途奔袭,尽管我们说一小时的交通圈好像已经是大大缩短了我们的行动半径,但是这样的一种连接度更进一步加深了它的服务的常态化,艺术展览的这种什么沉静化和日常化,而这个恰恰体现了我们公共文化,高雅艺术服务于当代生活很重要的就是获得感。
如果获得感是仪式感的话,他可能还不见得很常态,现在变成了日常化,游客到这里来短暂的停留,江南的文化产品来自于苏州的,以苏州美术馆为这样的一个连接点,引入到更多的资源,让我们看到了汇聚共享的这样的一个文化景观,所以我认为它不仅仅是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对于全民美育、全民艺术普及,在当下的这种创新举措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这种借鉴意义和启迪价值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