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见——林凤婷、王昌淦、吴特、谢天卓、许伟波作品展
策展人:
谢远清
艺术家:
林凤婷、王昌淦、吴特、谢天卓、许伟波
开 幕:
2020/09/26 (周六) 15:00
展 期:
2020/09/26-2020/11/29
主 办:
尚榕美术
地 址:
广州市天河区员村程介西大田基南10号(员村二横路与临江大道交叉口南200米)
所见、所思与所愿
■
文 / 谢远清
如何定义艺术家?
艺术家首先是一群“看见”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观看方式和观察方法,结合相应的表现方法,完成最后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里,事物似乎被揭开了面纱,显露出了真面目,观众顿觉平日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如此”,恍如初见。正如命名是从文字上对事物进行确指,描绘是在视觉上对事物进行确指,而描绘之前先要“看见”,如何看决定了怎么画。照相机发明后,艺术家作为大众的“眼睛”的功能明显减弱,人们开始相信照相机看到的比艺术家画出来的更“真实”。事实上照相机只提供了一种(或几种)被设定好的机械观看方式,而此前的艺术作品背后却有丰富得多的观看方式,众多的写实具象类作品在反映一定程度的“客观真实”的同时,也体现着创作者自由独特的观看方式和多变多维的视角。这样的“观看”其实是一种包含着理解的“发现”,它诉诸艺术家的直觉感受力但并不盲目被动。有意思的是,照相机发明以来,既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再现功能,也刺激着艺术家们更加主动摆脱呆板的视觉真实而转向寻求更大自由度和更多可能性的“表现”,艺术观看的重点不在客观表象,而是内在的精神真实,这已然成为现代艺术的共识。
今天的艺术语境比之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而不同,艺术早已超越原本使命、打破界限而跨学科触及诸多现实和人文命题。面对新的语境课题,艺术家需要越俎代庖、变成思想者或实务家了吗?也许不然,今天的艺术家仍旧首先应该是一群“看见”的人,由“观看”和“关注”引起关怀和思考,产生深入的见地,形成有效的视觉表达,这仍是今天艺术家的独特意义所在,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照相机、摄像机、数码生成等技术作为新的观看和生成模式创造了一个个虚拟的仿真真实,普罗大众深陷其中,以假为真,艺术家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揭示出有别于此的真实和美学,它不是纯粹的视网膜反映,不是无感的概念图解,不是旧技巧的重复,它仍需是一种“发现”,有温度、有情感、有思考,充满直觉感知力。并且与以往不同的是,多元化时代下艺术家的观看和表达更重视个体体验和问题指向性,宁可尖锐独特而不流于泛泛。
按以上的说法,今天我们观展其实是在“看”艺术家“看”——看他们如何看世界,看他们发现了什么,有何真切体验。环顾当下,科技飞跃,经济衰退,政治对立,灾难频仍,环境恶化,病毒蔓延。一切更新迭代,瞬息存亡,价值日显混乱、生命悄然异化。这样极不寻常的时刻,艺术能做什么?艺术家有何关切与我们分享?
四川籍年轻艺术家谢天卓擅长以蒙太奇手法“拼贴”物像、“挪移”场景来组成画面。他很好驾驭宏大而破碎的场面,巧妙运用各类形象符号和文化词汇,创造了个人特色很鲜明的奇异视觉空间。原本不属一处的物像被强置在一起后,文义互见,隐喻丛生。如同善于描述的小说家笔下的生动文字,他放置到画面的每个物像也全非死物,个个自带台词,都能言说表意。正如他本人所言,“这些东西在我画上去之前本身就有它自身的所指,所做的是如何让其他物体与它产生关系,怎样通过画面的重置打乱它本身的意义指向,重新构建叙事”。他如顽童般把原本一盒盒不相干的拼图打乱打散而重新拼出一幅幅怪诞的画面,而作为这一处处“迷境”的制造者,他布局“游走”于其中,绘画语言也日显畅达,收放自如,作品所指涉的问题层面也越发深广。
谢天卓《关公》
纸本设色,46×60cm ,2020
打小生活在四川,熟知山城地貌,近距离体会这些年来如三峡移民和汶川地震等大变化和振荡,是谢天卓创作出这些作品的感性基础和直接动因,而当下政治、文化与生活的全方位的动荡不定、支离纷杂和错位乱入才是他的创作和“叙事”的最终所指。这个时代荒诞是一种真实,碎片化是一种真实,浮泛混乱也是一种真实,所以,用魔幻荒诞的画面回应这个时代的魔幻和荒诞就是某种程度的“纪实”了,这方面,谢天卓虽年轻却显得颇“老成”。
王昌淦和谢天卓颇相似的一点是,他们都用了一种轻松而略带幽默的画风谈论原本沉重的话题,不同的是谢天卓的作品是面对现实发言,而王昌淦的的作品面对政治发言,并且尤能以小见大。
王昌淦 《历史之镜·八 水荒》
石版画, 36cm, 2014
王昌淦为他的这批描述发生在当下的重要事件的作品起名为“历史之镜”系列,这个题目体现了他的观察和思考的深度。当下与未来、现实与历史不就是一直在递进转换的吗?王昌淦好像站在一个小孔前,透过小孔看着人间政治如走马灯般上演一幕幕正剧闹剧,饶有兴味地把它画下,同时巧妙地将政治词汇转译成视觉语言。每一个“圆孔状”画面对应一幕政治事件或一个焦点话题:“水荒”中,超市购物车里装的不是桶装水,而是把葛饰北斋浮世绘作品里的富士山前的巨浪凝固剪贴了过来,令人叫绝;“MH370”里,白色飞机置身海面上空无尽的黑暗,诡异沉重的氛围与当时事态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感受极为吻合;“CCTV”中,电视画面中只剩一对话筒,且已淹没在一片汪洋里,电视外也是汪洋一片,让人浮想联翩;“钓鱼岛”像一块美味蛋糕;中国自产第一艘“航母”试水,议论一地鸡毛;“转基因”玉米异乎寻常的超长比例赫然横陈在小碟上……
一直以来,艺术家群体对政治现实的关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些事件正以一种我们无法估量的力量影响未来,构筑历史,艺术家们每每沉默失语,王昌淦却出人意料地找到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既巧妙地把这些政治事件引入艺术中呈现,又不让自己陷于过度言说的危险,“点到为止”,止于“发现”——余下就交给观众去浮想和思索,个中确有一种艺术的聪慧。
许伟波《人间烟火》
绢本水墨金箔 ,98×103cm ,2019
许伟波的“火”系列水墨作品展现了不一样的发现和思考。火和火苗这两种意象与当下世界各地的森林大火(澳洲、美国等)和动乱纵火表面似有相关,但却不是许伟波的创作初衷和思路来源。他原本是想通过对这一无形却饱含威力的现象和形态在艺术语言上的发现和把握(或是捕捉和控制)来推进自己的艺术实践,但却正好暗合了我们当下的心理图景。火是毁灭之物,也是希望之光,是危险与美好的合集,既展示着大自然的力量,也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把它郑重搬上画面,实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主观遐想,尤其当他的表达独特有效,引人注目的时候。在广东的年轻艺术家中,许伟波明确的当代水墨态度和独特的材料制作与众多传统水墨创作者拉开了明显的差距,他的作品无论在思路的呈现、形态的控制、语言和材料的使用上都颇有特点,水、墨、彩、金箔、银箔的运用巧而到位,分寸感很好,其良好的视觉呈现甚至让人忘记了作品背后的实验态度,而实验精神和视觉呈现两不偏废正是许伟波的艺术思考里的一对平行线。在许伟波的这批画作面前,我们对火的意象、力量和寓意似乎获得一种新的认识,打开了一个既关乎时代真实、也包含艺术美学的新的视觉和认知维度。
吴特《界》
综合材料,50×50×80cm ,2020
吴特的创作则更关心自身的生存处境,回归自我审视。他的“人+动物”雕塑作品在中国当代众多年轻雕塑家中因独特的外观呈现和较内在的情感表达而令人印象深刻。显然他的创作更关注自身的处境。他对动物有源于童年厮守相伴的真诚情感,作品中的人与动物有一种真实深入的关系,可用“情真意切”一词来形容。就作品的呈现和材料的运用而言,这些“人+动物”雕塑颇为出彩和难得,人物与动物的结合方式往往出人意料,表面毛皮的值入更是新颖独特,效果亮丽而清新沁人。就其意念的层面而言,我曾概括“他的作品有明显的隐喻性,体现了当下年轻个体最真诚的心理感受,警惕中寻求着安然自在的精神世界”,“流露了他对自我的包裹和对与现实的距离感”,这种感受相信在当今年轻一代中颇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高速变革前进之下,生命个体却日渐茫然,精神真空日益严重,吴特以人和动物结合,探讨的正是当下年轻一代生的心理困境和情感依存,寻求自我观照之下心的安顿。
林凤婷《空闲的样子》
纸本丙烯,79×109cm,2015
林凤婷的纸本和油画作品有一种由艺术家个体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引人入胜。她屏蔽了很多外在喧嚣和干扰,自造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黑白灰和一点点算不上鲜艳的颜色,一群人一起演绎着似乎是同一个人的故事。如同幕布被突然掀开,画中人暴露于光影和我们的视线之下,瞬间定住不动,而如果幕布降下,也许他们又继续欢舞……排除观看过程的这种文学式遐想而从艺术作品本身评价,林凤婷的作品透露出一种独立气息,它不事华丽却另外有一种视觉和精神的丰厚饱满,画面人物的组成方式自由善巧,造型却拙而不粗。以画风论,可以看到意大利超前卫画派如山德罗·基亚、恩佐·库奇尤其是米罗·帕拉迪诺等人相似的气息,而超前卫画派主张“回到绘画,在新的能量和激情中寻求与观众的直接接触”的观点,用来评判林凤婷的作品也很恰当,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一种源于女性直觉力的敏感和情绪,这一点又让我们想起了马琳·杜马斯,而林凤婷与她的明显不同是寂静中仍含的青春气息,以及去巧用拙的表现方式。总而言之,林凤婷的作品向我们展露了一个艺术家在外界与自我的关系中的态度和把持,其问题指向空间似乎不大,但其个体态度和品格却颇为让人动容。
所以邀请以上五位面貌和关注点几乎完全不同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对他们作品的解读形成对当下的艺术和现实相对多维的完整判断。作为年龄相若的同代艺术家,他们都在具象艺术领域里创作,他们的发现和创造力无疑给了我们很多愉悦和触动。如他们所见,引我们所思,而所见与所思实质终究是在传达所愿。从愿望到愿力,艺术在当下的使命也就算完成了。
▌参展艺术家
( 按姓名拼音排序)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