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透光镜
说起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存在着非常多的奇迹与秘密。在世界各国,古代人的很多发明一直到现在都还影响着全人类,例如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等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还有一批古代人发明的物品,一直到现代都难以解释。
西汉时期,在承袭了商周艺术遗风的基础上,青铜器工艺达到了顶峰。当时达官贵人的家中,出现了一种神奇的青铜透光镜,它凹凸有型,却能在阳光下反射出背面的花纹。
目前这件物品收藏在中国上海的历史博物馆内,是国家的一级保护文物。
透光镜当时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注意,当时这件古文物在研究用强光照射的时候,无意中发现镜子正面的图案会通过镜子背面映射出来,而这项技术在当时来说可以堪称逆天。
通过对透光镜的研究,现在已经弄明白了透光镜的原理:其反射成像原理与镜面的凸凹薄厚程度有关,由于镜面的曲率对光的反射程度不同,这才会出现奇特的透光现象。
虽然明白了原理,但是以目前的技术,依然是无法将这面透光镜进行复制。那么当时古代如此落后的科技水平,是如何做到这么高精密仪器的呢?
希腊火
在古罗马时期,罗马的海军力量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一度统治整个地中海区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东罗马帝国发明了“希腊火“。
希腊火这种武器,根据记载是在公元7世纪时,由叙利亚匠人卡里尼库斯所发明的。叙利亚石油资源丰富,卡里尼库斯很可能了解到了石油这种事物,并渐渐了解了这种物质的特性。最终,卡里尼库斯将石油进行提炼,混合树脂、硫磺等易燃物质制成了希腊火。
制成的希腊火是一种液体,既可以装在特制的喷射器中喷射出去杀伤敌人,还可以装在容器中,作为“炮弹”由投石机发射杀伤敌人。据说,希腊火的配方几经改造,最终可以做到“遇水即焚”,不需要特意点燃。
东罗马帝国的敌人形容它为“既湿,且稠,又黑”的火,因为当希腊火黏在被击中的对象后就会不停燃烧,而该火焰是不能扑灭的;这形成了东罗马海军在海战上压倒性的优势,令当时的敌舰闻风丧胆,避之则吉。
而它最后一次的使用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围攻战中,在此之后,希腊火的配方便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覆灭而失传。
安提基特拉机械
安提基特拉机械,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基特拉岛附近的安提基特拉沉船里被发现,制造年代约在西元前150年到100年之间。
该机器内含多个齿轮,有时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模拟计算机,其结构的完整,说明在希腊化时代可能还有些更老的类似仪器尚未被发现 。
2008年7月31日,科学家在自然期刊发表了相关新发现,该机械的机制可以追踪运动章、追踪日食和计算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间。仪器上的文字与希腊西北部的伊利里亚和伊庇鲁斯,以及克基拉岛各月份的名称密切相关。
2016年5月,英国卡迪夫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迈克·埃德蒙德在雅典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说:研究人员在过去12年里利用X光影像技术,将这部装置的零部件逐一组装起来,从而揭开了这部装置的神秘面纱。
此前人们认为该装置是古希腊人使用的一种计算器,用来描绘天空中行星的运行轨迹,以帮助当时的人识别方向。然而,科学家们此时破解了这部装置表面破损的铭文后发现,它实际上是用来研究占卜星相的。
艾斯博特剑
艾斯博特剑是北欧的一种剑,这种剑起源于5至12世纪,是当年古代维京海盗使用的一把单手长剑,这种剑身造得又宽又厚,其硬度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这样剑身在战斗中仅会弯曲而不会折断。
这把剑使用的钢材被现代人称之为“乌兹钢”,我们都知道现在高科技工业中所使用制造的车刀,工业刀,刨刀等等都是被称作为“T10钢”,然而古代维京人造剑使用的“乌兹钢”硬度却比T10钢的硬度更高。
正是因为这一点,让科学家非常的不理解,在当年那种基本上的人力技术中,是如果弄做出这么坚硬的钢材的?也许正是拥有这样超强硬度的武器,所以维京海盗才会成为当时欧洲很多国家的噩梦。
巨型石球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哥斯达黎加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与弹珠的大小相当,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
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对它们进行测量后发现,这些石球都是用坚固的花岗岩制成,而且石球表面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直径误差小于0.01,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然而,这片地区人迹罕至,周边也没有花岗岩石,没有人知道这些石球从哪里来,由谁制作而成。
有人说,这些石球来自外太空,外星人把它们带到地球,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了某一星系的星球模型。
也有人说,这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他们把石球放置成某种图案,祈祷上天给家族带来幸运。
还有人说,这是古代工匠的劳动成果,他们不断试验,终于找到了圆球体最理想的制作方法,而这些石球,就是最好的纪念品。
德里铁柱
德里的Qutb Complex伫立了一座世界上最神奇的金属物体,这正是为人所知的“德里铁柱(Iron Pillar of Delhi)”。
整根柱子(从顶端到底部的地基)共7.2公尺,其中有1.1公尺位于地底下。基地放置在铁丝网上,铅焊接在铺满石头的路面上层。柱子的下层直径420毫米(17寸),上层306毫米(12寸),估计重量超过6吨。
据现代科学分析鉴定,这根铁柱的铸造时间应在1500多年前,至今铁柱通体仍找不到一块锈迹。要知道铁是最容易生锈的金属,一般的铸铁不用说千年,几十年就锈迹斑斑了。
最终,一位工程师发现了铁柱的奥秘,发现它含磷量很高。这种元素与铁和空气接触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磷酸氢盐的水合物(FePO4·H3PO4·4H2O),在铁柱开始生锈时,由磷、铁和空气形成的保护膜防止了锈迹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么久远的时代,人们对化学知识并不了解,如何制作出这样千年不锈的铁柱?因此,大家猜测,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铸造“德里铁柱”的矿石里的杂质含有了大量的磷元素,而这些磷元素并没有在冶炼的过程中被分离出来,于是就铸成了这根历经千年而不生锈的铁柱。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