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21筹备会”于3月21日15时在武汉合美术馆一楼咖啡厅召开。合美术馆馆长、中电光谷总裁黄立平在会上发表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
凡是艺术活动我都很乐意参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艺术活动总能给我一些宝贵的启发。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思维仅仅停留在商业逻辑里,是有严重局限的;如果没有新思想的冲击和启迪,就难以面向未来,难以仰望星空。我希望跟艺术的紧密联系能够让企业更富有远见,更容易正确把握趋势。
“@武汉”这个平台的建立,实际上体现了大家共同认同的一种文化观,一种志同道合的信念。我记得几年前大家在讨论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和理念时,第一个说到的就是当代性,还有学术性、国际性、包容性。显然,当代性是核心。我个人理解,所谓当代性就是时代精神。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时代精神的灵魂是创新。刚才王心耀老师也专门强调了创新。之所以创新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社会共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讲,新发展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创新;从当代艺术的本质讲,它的核心价值也是创新。所以,艺术的当代性,应该成为我们理直气壮支持发展的方向。
艺术创新很容易讲,但很不容易做;学术性也是很容易讲到,很不容易做到。不但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还得真是从骨子里向往未知的东西,所以挺难。
近些年,人们对当代艺术不太长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不少疑问,对发展的方向也感到困惑。关键是因为见识的局限,人们曾把一些学习与模仿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东西也误解为创新,很大程度上从技能层面和市场价值方面评价艺术,而忽视了对于伟大艺术创造者人格系统和思维逻辑的研究,缺乏对于艺术创造根本规律的尊重。
傅中望的这个展览之所以大家都一致好评,是因为傅中望的艺术生涯体现了一个精髓,就是对新事物充满热情的同时,对老传统也情有独钟。时代精神与历史智慧的结合正是创新的契机。
刚才,鲁虹老师以“八五《美术思潮》”文献展的筹备为例讲到了当代艺术史梳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湖北的特殊地缘使命。举办这类展览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我看不是因为怀“旧”,也不应该仅像博物馆那样把过去的东西拿出来陈列一下,瞻仰一番。真正需要发掘的是在那个伟大的转折时代最可贵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对于今天和未来的意义在哪里?所以,即便是对艺术家案例的研究和梳理也是要去发现最有时代意义的那些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看看那些作品是什么样子或是卖多少钱。这不是大家所说的文化意义。功利主义是那个时代的派生物,也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不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主流。但凡超越时代的艺术思想和成果的诞生都是超功利的。
今天,对走向复兴的中国来讲,不缺少快,也不缺少大,但缺少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我们的模仿、复制能力是超一流的——一切都可以做得更快、更大。这重不重要?重要。但这是从“1”到“N”的创新。仅有从“1”到“N”的创新是不够的。艺术创新最有价值的是从“0”到“1”,这个时代最令人期待的正是这里。我相信,艺术创新对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都有启发性。大家聚集到一块,从推动文化事业入手,对推动整个社会进步都是有作用的。
刚才大家提到投资艺术事业对于企业的意义何在?以尚云华先生为例吧——他不仅举办了生态雕塑双年展,最近还创办了 “芷美术馆”。他对艺术的热爱并以多种方式为艺术发展作出贡献令人尊重。他没有把艺术作为一种买卖。如果说投资艺术的现实目的是为了金钱,我不认为这件事有直接的经济意义。经营画廊我还不太懂,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参与文化事业,包括某些文化商业,增强的是企业的文化底蕴,提高的是企业的文化品位,丰富的是企业的文化形象。这对于企业而言是最本质的价值。
我近年来一直尝试从后现代主义思想里寻找启示。如果没有合美术馆这个平台,我不会产生这个念头。现代主义是工业化的产物,注重的是复制、效率、功能、成本等价值维度。后现代主义开始强调文化个性,开始强调自然历史文化跟当下的关系。其实,我们这些年所面临的城市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现代化实现还不够充分时,包括人们对现代主义还没有充分理解时,后现代主义就来了。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认知我们还在皮毛阶段的时候,当下的新问题又来了。今天,如果你的思维还停留在现代主义的框架内,还是习惯于工业化的那一套方法,就不可能解决好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升级问题。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产业园区的策划和规划必须具有当下时代的文化眼光,必须超越工业化思维来进行顶层设计。
过去我们有一种模糊的概念,以为标准厂房就是产业园区的基本形态。的确,八十年代深圳的招商引资和产业组织是从蛇口工业区提供标准厂房开始的;华强北是电子工业的集聚地,承载体也是标准厂房。但是适合标准厂房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也就是说,用这样的一种规划思想和空间承载方式来组织工业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但是,这种方式今天很多地方还在发生。如果我们不是从现代艺术史的角度来分析和观察,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也就很难有目的地寻找改变方法。这就好比曾红极一时的波洛克那样的艺术,今天已没有文化意义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拿过去曾经有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天实践的依据和规范,我们的工作就没有进步意义,就不可能有生命力。
对历史的理解,对未来的研判——从艺术史和艺术精神中能够找到启迪。从艺术世界里吸收精神营养、借鉴方法论,能够对我们的经营管理创新有所帮助。但凡文化的东西一定不会直接地、功利地产生意义,而是潜移默化地产生意义。历史有历史的逻辑。
关于雕塑双年展,孙振华老师强调生态主题是高明的定位——既有独到性又有时代感。如果延续办下去一定能够让艺术对城市功能发挥更大作用,既支持了艺术,又充实了尚总业务的内涵,这就找到了企业经营与艺术的结合点。如果能搞出一种平台性机制,一定具有延展价值。画廊是一个老行业,经营方式局限性大,能坚持下来不容易。要考虑经营方式的转变,要与其他业态相结合。
“@武汉”由多家公益性美术馆发起,越来越多各类艺术机构参与公立(包括大学)美术馆,应该引领创新的方向,让艺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对社会进步,对时代发展产生更大的启示作用。我坚信,这是符合中央精神的。而搞那些媚俗的、应景的东西都是与艺术创新的精神相悖的。
我们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推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无病呻吟的东西不能开启大众心智,已缺乏时代感,不需要我们花费精力和资源去关注。在艺术跟科技的结合上,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2019年我们尝试举办了第一届创客艺术节,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我们应该坚持办下去,吸引科技界、艺术界、企业界人士广泛交流参与,找到使科技与艺术相互启示、相互促进的机制。什么是想象力?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自由精神?什么是个性独立?这些跟创新是什么关系?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