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部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部队没有围墙吗?只怕比国内大多数的大学围墙更高、更坚固、更戒备森严。
我们当年是从湛江基地的围墙内出发到达一个又一个“围墙”内的基地,执行军事任务的。
1979年高考,名落孙山,不得已“投笔从戎”,验兵体检还拚拚“合潜”,那种对大学的向往、憧憬,真难以用语言名状。1980年首次到广州石榴岗海军疗养院度假,听说广州美院不远,年轻的我乘公交车转了一趟车到了,象刘佬佬进大观园,战战兢兢,呆呆地看,痴痴的想,当时心中这样想的“只怕这辈子我再也进不了美院的大门了”,一个人谁也不认识,穿着水兵服,显的很格正,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从上午十点多逛到下午两、三点,中午饭也没吃,也没觉着饿,又不敢进人家教室,只是美院走廊、画廊、院内独自徘徊、卖呆,那种酸楚、自悲、艳羡交织成人生的酸梅汤,暗自品尝。不无失落、惋惜、悔恨的悲哀悻悻然地离开了广州美院的大门。(没想到2005年“中国丝网版画20年回顾展”郑忠作为中国丝网版画的代表人物受邀住进了广州美院专家楼,参加系列学术活动,抚今追昔,酒不醉人人自醉,当然这是25年后的后话)
1985年退役,冯妇再搏,孤注一掷,梦圆大学。于是我便细细打量、品味曾让士兵的我魂牵梦萦,叫做“大学”的这个所在的内涵。有围墙,有办公楼、教学楼、有画室,有师资力量,有教学大纲。我们是师范专业,什么都浅尝辄止,半生不熟,生姜米到处能放。然后毕业了大部分的人就到农村中学哄小孩子,聊以度日,一生平淡无奇。
母校南通师范学院的教学目标“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教师”。
日前60生日晚宴,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战友,自然的回忆起那段“芳华”,禁不住将部队与大学作了对比,深深地吃了一惊,部队才真真是郑忠艺术人生的第一所大学呢!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我们基地的围墙比大学更坚固,有重兵把守。我们与大学一样有办公楼,有教室,有图书馆,我们有专属的加压仓、体育设施、蓝球场。
我们开训时有潜水理论的学习,有相似、更甚于体育院校的体能训练,有潜水专业的技能培训。作为海军工程潜水,当时我们这样性质的部队北海、东海、南海各一支,南海舰队潜水分队是精锐中的精锐,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名义我们隶属水工大队,凡是任务都是南海舰队司令部直接下达。
且我们部队的目标“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 作风优良 ”
论内容、论外延哪一点比所谓的大学差呢?
只不过当时高考没考的上穷人家的孩子,心里脆弱,底气不足,目光短浅。
其它辅助设施就不谈了,一个是美术教学的道具,石膏象、静物的瓶瓶罐罐,三文不值二文。我们的潜水装备在那个时代堪称一流,最好的装备总是我们先用,我们与飞行员一样的伙食标准,且每年有度假,不要太奢侈了。
师资才是衡量一个大学质量强弱最重要的指标,当年的延安抗大,论环境何足以与今天的一个农村中学比,但是人 才是决定的因素,有那样伟大的领袖人物做老师吗?有那样大格局的思想引领吗?有那些出将入相的人物与你同窗吗?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南通师院美术系的校友们见面每每闲聊,有两个人是离不开的话题,一是冯力二是郑志钢。这两位老师即使放到八大美院任教也毫不逊色。
那么我们潜水分队的教练呢?
我的第一任班长张心彪,曾是南海舰队体工队的队员,是他到海安来接兵,看中我把我带到南海的,潜水技术中国一流。《解放军报》曾经做过专访,有摆拍的照片为证。
我的第二任班长章思友,曾立一等战功,潜水技术中国一流。看官!天下之大立一等战功的有几个是活人?
右二为郑忠的老班长一等功获得者章思友,左二为原水工大队潜水业务长魏明普,2018年于青岛。
中国一流的部队,一等一的人物做我的教练与领导,大浪淘沙最终胜出的我再差还能差到哪儿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海军基础工程大兴土木的峥嵘岁月,最大的船坞,最大的船排,最大的集装型码头都是我们参与创作的“作品”,我们的青春热血铸成了“作品”,作品默默无语也造就了一代坚强不屈、铁血纵横的战士。人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是那个年代中国海军工程潜水的骄子。
1981年于海南岛天涯海角
前排左起:景小峰、郑忠、杨洪智、“小熊猫”(对不起名字想不起来了)
后排左起:孙学伟、徐再成、魏明谱、章思友、韩军、耿悦军
我比其他人还更幸运的是除本部队的资源、人脉、环境,我还幸沐天恩,再遇良师。
第一位是南海舰队政治部的干事刘友国,他是个版画家,刻木刻的,湖南人。他开办了“南海舰队基层美术骨干培训班”,才进部队不久的我跟在他后面画速写差不多两月有余,后来因我执行任务外出中断了学习,尽管如此,在那个特殊的日子,他的友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还是给我增加了艺术的养分。
第二位是在海军疗养院幸遇老革命家高炳衡将军,一起呆了28天,每天晚餐黄昏后我挽着老人家的胳膊,在广州基地大院内、珠江边遛弯儿,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度假结束时我硬着头皮去“将军楼”,跟老人家辞行,老人家急的“小鬼!有一个月了么?怎么这么快?”老人家手书“勤学功深心似镜 苦练日久手生灵”赠我,度两回步,意犹未尽,又书一幅“有志者事竟成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三千越甲可吞吴”然后老人家握着小战士郑忠的手,深情的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小鬼!你将来会出人头地的!”
第三位《佛山文艺》的副主编邵鸣川老师。首次在编辑部见面她一看惊的“我看你的文章,是文言文写的,我以为起码是个四十来岁的人,没想到你是这么小的小战士,哦!才19岁,有这样的古文化功底,前程不可限量呢!”那时候买书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邵老师送了我一书包的书我带回了疗养院。平生发第一篇文章是在《佛山文艺》上。
在部队我整整跑了五年的步,每天10公里,庶几风雨无阻。习了五年的字(写兰亭序)、打了五年的篮球,练了五年的拳、还经常与人单挑切搓,读了五年的书、写了五年的日记,我的写作就是从写日记开始的。
如果仅仅是这些“科目、课程”,也无非就是照本宣科,量的积累,与普通的大学相比并无甚奇妙之处,还需要有特殊事件的触发与神秘力量的加持,艺术人生才会迷离扑朔,心灵深处才会注入强大的力量。
1981年郑忠于硇州岛,在这片海域用他少年柔弱的躯体体验了一把“大海捞针”的味道,为陆军守岛部队打捞登陆舰掉下海的铁锚。
2008年老兵郑忠归队,再吃一回潜灶,再睡一回那张曾经睡过的硬板床,再听一回嘹亮的军号
在南海舰队潜水分队这所“大学”脱胎换骨的学子,经过南海的洗礼,重入所谓的“大学”深造,是增加了一段“辩別真伪的阅历”,重塑了自己的学识品质与寻找自我定位的能力。
说到底学院给了我们一个氛围。一块土壤,你是什么种子你自己成长吧!如是而己矣!
而中国海军一流的潜水员出道的学子无疑肩负着伟大的梦想与使命!
天风海水能移我情,钢铁就是这样练成的
左一是下潜中的潜水员郑忠
我庆幸少年时代得到了南海舰队潜水分队这所特殊大学的教育,并且万幸的是“身经百战”还能全身而退、还能活着、蹦蹦哒哒的考进美院。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向潜水分队致敬!
向潜水分队的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的额头上永远铭刻着“海军南海舰队潜水员”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