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
——陈如冬小品展
主办:苏州市吴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吴江区2256艺术空间
日期:2021年9月1日—30日
雅集时间:9月1日下午13:30—17:30
雅集嘉宾:陈如冬、车前子、荆歌、
夏回、陈强、秋一、
易 都、何珂玟、华迅等
任意之境
《从山水—陈如冬小品展》序
文/海 山
说起如冬兄,愉快的,说他的画,却是冒险。因为,我发现,以前关于他的评价,突然,都变成似是而非。说他继承吴门绘画的传统,可他还浸淫岭南、京津画派,有许多源头,画路比吴门宽得多了。说他文徵明的味道越来越浓,也不觉得是称赞,“文徵明?给我一张白纸,不打样,随便画,一模一样。”意思就是,要文徵明的味道太容易了。
通常的观点:陈如冬回归中国画的传统。其实,他正从传统的山中,走出来,哪里是回归呢?
看看他现在的画,不是那么回事。你认为他向传统深处挺进,他说,我要绘当代的中国画。
他不停留,不留恋达到的境界,怎么确定他?
那些赞美已经过时。
我曾倾心他的走兽画,马虎鹿猴,只只动的,走兽的性情、生气,跃然纸上,它们具有人的精神状态,整幅画面,却静极了,萧条淡泊。画走兽,他最初安身的看家本领,人见人爱,仅凭画虎名家,他便可做一个动物园主。然而,他不画了。
人们谈他的青绿山水,总是干净,清清爽爽,素洁,淡远,清雅,烟云出没……安静到令人不禁屏息,然后,摄人心魂。南宋以降的名家高手,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上,无数攀爬者的身影,他抵达的高度,已望见前人肩项——正当多少人羡慕,足以满意的时候,他忽然说,不满意。
再次离开立命的地方。
过去的看法,不适合如今的如冬。震惊之余,我倏然感动。因为,他是跟别人不一样的画家。
他的履历,都在画里。不是什么美院出身,没有工作单位,也不参加一切协会、比赛和评奖。所有与绘画本身无关的荣誉、称号,从头到尾恬然超脱。九岁起,拜师画画,挣学费,谋衣食。又靠画,治病、养身,养家。他是个没有职业、头衔的职业画家。准确地说,是个以画为生的病人画家。
像遗世独立的侠客,不仰仗任何门户派别背景,叩拜绘画史上座座大码头,凭藉人所不知的秘技,笑傲江湖。没人忍受得了的孤独与寂寞,恰好使他的天赋和勤奋,安安静静地发挥到极致,不浪费一点时间和才华,完全依靠市场追崇,自成一家门面。
一路不容易,走到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照理,应该固守既有,地位、风格、利益。得到了想得到的,已非凡人。在业已完成的路上,来回,重复,走远……轻松稳当。不是这样。他对不知要画什么,不知最终画成什么,对意外,更心向往之。传统熟如坦途,轻车熟路时,兴味索然,而他想画心旌振荡的东西。从今往后——
“我现在画画,不为别的,为乐趣。”
这句话,与其说是对艺术思考,毋宁说,是对生命的理解。一次,他说,线条是什么?线条,是呼吸。一幅画,如果有生命,就要使人感受到呼吸、情绪。呼吸绘出来的画,不在于线条的有形无形,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山水,草木,由于呼吸而生动。倘只用一个字,形容他的画:逸。逸从何来?规矩之外。任意到不受传统束缚,才出仙气的逸品。
只要画中国画,言必称传统,它代表本事。如冬与传统的关系,不在老生常谈的层次。传统如古人建筑的园林,古人也是别人,不能赖在里面。传统是记忆,骨头里的历史,但画家所在的现场,是当下。传统也是物像,原样呈现记忆,跟写生没多大区别。带着记忆,造自己的园,这是他的乐趣——创作,刻刻常新的状态。
他绘的意境,最为人称道。写意空明,深谙虚白,是处理虚白与意境关系的艺术大师。不过,称他文人画家,他也不以为然:如今没有文人画,只有文人精神的画。他罕见的文士气质,高雅情趣,与生俱来,文人朋友可能比画友还多。跟董桥、白谦慎等人合作,洛阳纸贵,与安之等竹刻、制陶(瓷)大师联手,一物难求。他的文人精神,趣味,如何养成的,还真是一个谜。
他的秘密,在这里。要是良宽再世,对如冬,绝不会说讨厌画家的画。
这次展览,叫《从山水》,“从”意味妙长,分开来,是人人,两人同行,还有放任的意思,或构造一个句式,随便想。古人的山水画,是他们逍遥的游记,从那些游记里,旅游一趟出来,是如冬任意的山水。山色云气,超越物像,随心所欲,画成什么模样,任天意。高手无论文武,有共同的特点,让人看不清招式,并且,只有他知道,在何处结束。
如冬是个好朋友,他的好,含蓄,平淡,悠然,耐久,跟他的画一样,是要珍藏传代的。本意想说朋友份上的事,看见他新画的山水,忽有所感,预备的旧话,留待以后再说。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