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成都双年展
11月23日,成都全域为低风险地区,2021成都双年展网上实名预约不变,无需再做核酸检测,只需戴上口罩,亮码、扫码、测体温,即可开启超燃的艺术之旅。
作为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2021成都双年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与18位联合策展人、1个学术委员会共同携手策划,展览由 8 个主题展版块、1个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共邀请了海内外272位艺术家参与,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
接下来,我们将与您一起,深入探秘8大版块现场。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第5版块“生态共度”的探秘文章。
本次成都双年展由8 个主题展版块、1个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
前几期,我们已经了解了前四个版块中的精彩作品,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深入走进第五个版块“生态共度”!
▲2021成都双年展第五版块“生态共度”由王绍强、贾蕴博担任联合策展人
2021成都双年展“生态共度”版块的策展人为广东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绍强,以及青年策展人贾蕴博。
当今生态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议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经深刻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发展,自2019年末开始的全球疫情也让每个人更切身地感受到危机的全球化。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面前,需要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以全球生态协同治理为抓手,共同度过危机。
▲ 2021成都双年展“生态共度”版块展览现场
构建生态共同体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全球范围内以生态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生态艺术关注、研究、表现的对象是人类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在生态艺术领域的许多作品, 为构建生态文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策略性方案, 这类艺术在中国的展示才刚刚开始, 将有助于推动以艺术之思指向生存的方式。
▲2021成都双年展“生态共度”版块展览现场
本届双年展中“生态共度"版块将国际化的生态艺术实践与成都自身文化特点相结合,邀请16位中国艺术家与来自日本、新加坡、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墨西哥,荷兰等地的国际艺术家,共同构成了生态问题的全球性思考。其中,有靳立鹏、罗敏和漆澜三位川渝地区的艺术家。立足成都的生态语境以生态艺术实践推动生态文化发展,为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路径,是本次双年展中的创造性尝试。
▲东信 花树研究所AMKK,《水陆造景系列之塔奇科(Paludarium Tachiko)》,不锈钢,208.6×84×90cm,2019
你有观察过植物在不同环境状态下呈现出来的样子吗?来自东京的艺术家东信康仁,在他的花树研究所里,通过艺术性的实践“解放”了植物材料,他创造的诸多花艺体量庞大,仿佛具有生命特征,或是践行各种各样“不可能”的项目:花被冰冻结,被烈火焚烧,树上过太空,也深入过海底,他不断探寻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状态。他的作品去到太空、冰川、沙漠、废墟,也来到了2021成都双年展的现场,本次艺术家在双年展的作品(让我们能够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欣赏植物的美丽。
▲吉尔伯特·埃斯帕扎(Gilberto Esparza),《游牧植物(Nomadic Plant)》,综合材料、图像,58X48X30cm,2014
如何利用废水产生的能量?墨西哥艺术家吉尔伯特·埃斯帕扎(Gilberto Esparza)想到从废水中产生供给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创作了“游牧植物”艺术项目。“游牧植物”是具有共生和能量相关性的益生生物原型,依赖于物种共存和与生物能源系统相关的动力学实体的机电模拟。在“游牧植物”中,植物和微生物以共生的方式生活在机器体内,他们依靠运动和电子系统寻找被污染的水作为“食物”,并以这种方式维持自身系统和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这么有趣!通过艺术家这件作品,我们看到了多种可能,科幻电影般想象的世界也可以抵达,这是自然与机器共同生活的结合,是对新生态系统和自然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创造与破坏共生的建议,也是当今关于生态平衡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
▲ 赵仁辉,《界限二》,UV打印灯箱,100×150×12cm,2021
在今天,物种灭绝的问题备受关注,本次展览中新加坡艺术家赵仁辉带来了作品《界限二》,用大型灯箱展示了鸭绿江上的鸟类迁徙。鸭绿江位于中国和朝鲜之间,作为国际边界,无论是河面还是天空都充满政治意味,但对于这些频临灭绝的塍鹬和大滨鹬等鸟类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湿地和海岸被铺上水泥,鸭绿江湿地是它们最后的栖息地之一,候鸟们只为生存而来。鸟类的数量逐年减少,艺术家通过作品让我们看到人类对生态破坏的一种视觉显现,一起到现场看看艺术家为54932只候鸟拍的合影吧!
▲ 戴安娜·舍勒 Diana Scherer,根须驯养的编织训练,摄影,110×110cm,2019
在展览中,许多人的眼球都被一张编织作品所吸引,这就是德国艺术家戴安娜·舍勒(Diana Scherer)的《根须驯养的编织训练》。她通过操纵活植物的根部生长,并将植物塑造变得更细致化,使植物“驯化”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件作品非常珍贵,它并不能长期保存,当草根从土壤中取下的时候,就意味着枯萎的开始,最终将被生物降解,直至消失,快抓紧时间去现场打卡吧。
▲ 埃里亚斯·西姆(Elias Sime),《绳索:面与影(Tightrope:Surface)》,回收的电子元件、板材,4.8×3M,2016
展览中还有非常吸睛的作品,那就是埃塞俄比亚艺术家埃里亚斯·西姆(Elias Sime)的《绳索:面与影》,这位艺术家通过对回收的电子元件的再利用,将技术进步的副产品垃圾融入其中,创作了这件作品。作品不仅展现的是颜色,艺术家选择的材料和电子零件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功能性,是人类创造力和欲望的产物,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更让我们不禁从多个角度去品读作品。
当然,同样也有国内的艺术家以生态为主题进行创作!
▲ 刘勃麟《冰岛系列No.1-4》,摄影,180×120cm,2017
艺术家刘勃麟是位“隐身人”,如变色龙般将自己隐形于各种背景之中,融入到环境里和世界对话。在本次成都双年展中他带来作品《冰岛系列 No.1-4》,将自己身体轮廓浸没在一片冰雪之中,虚渺地融合进冰岛的景象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打造分裂的维度并完全属于这片自然世界”的艺术行为。
▲ 龙盼,《风铃》,投影、植物标本、文献、草灰,尺寸可变,2021
艺术家龙盼的作品《风铃》向我们展示了一件特殊的风铃,在一片被重金属污染过的稻田里,回收稻谷的根叶,将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提炼成重金属颗粒。通过加工将颗粒凝聚为?颗“响珠”,再将稻田中的土壤烧成陶壳,此两者将组装成一个“风铃”。最终“风铃”将安置回稻田中,让它与田间植物一起被风吹响。风铃的声响将与这片异化的土地共存,也会与每个生物体体内的那颗“风铃”共存。
▲ 李景湖,《海浪》,马赛克,600×900cm,2021
在展览中,你一定会被地上与众不同的海浪所吸引,是用许多马赛克拼贴而成的,这是艺术家李景湖的作品《海浪》。蓝白相间的海浪,还有绿色的海藻依附在波浪里,让观众感到诗意和浪漫。这里的每一片马赛克仿佛就是我们每个人,我们都是这片海里的一朵浪花。
▲童文敏,《树根》,行为、单频录像,尺寸可变,2019
我们如何感知逐渐消逝的生命呢?艺术家童文敏在马来西亚的小岛上发现了一个被锯掉的树根,她下意识去抚摸,认为树根仍是有生命力的,于是她想要用身体连接,让它再回到曾经生长的土地里。在成都双年展的作品《树根》中,她将自己上半身埋在沙土中,地面上的双脚与搁浅的老树根连接。用身体感知自然的力量,以最直接最生猛但也最诗意的方式连接人与自然。
▲马鸿锦,《搅拌器》,碳材料编织,400×300cm,2021
碳是构成一切生命体的最基本元素,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古老物质,也是广泛应用于高新科技领域的新材料。马鸿锦的作品《搅拌器》是由碳材料组成的巨大装置,将碳作探索自然的媒介,搅入了大自然中,希望从新材料科技的角度讨论物质本身的多重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展览现场作品
▲ 于天一,《植物类脑2.0》,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1
▲ 卡伊奥·莱塞维茨(Caio Reisewitz),《帕纳比亚-成都》,摄影拼贴,1700×420cm,2021
▲ 高扬,《沙漠雨笙》,雨棍+机械装置,600×600×140cm,2021
▲ 刘佳玉,《逆流而上》,视频,870×300cm,2020
▲ 妮娜·奥科雷(Nnenna Okore),《Ano N’ime Ofu》,报纸、电线、亚克力,336×1767cm,2020
▲ 任芷田,《尾气灰40号》,丝绸绘画,114×220cm,2014
▲ 漆澜,《青春徐渭》,宣纸综合材料,180×128cm,2020
▲ 罗敏,《花间集系列》,布面油画,2021
▲ 石至莹,《陨石系列》,布面油画,40×40cm,2010-2021
▲ 靳立鹏,《种子计划》,植物种子、水稻植株、视频等,尺寸可变,2021
▲ 刘明鑫,《乡间宴饮的记忆和遐思》,竹、金属、陶,214×95×180cm,2021
▲ 张天怡,《植物智能计划》,亚克力、3D打印物等,尺寸可变,2021
▲ 时子媛,《回响室》,陶瓷、现场工程,尺寸可变,2021
在“生态共度”的版块,我们既可以看到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收获极佳的视听体验,感受艺术家们的“大脑洞”;又可以了解到关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思考,艺术家正探索的最前沿的生态艺术实践。每件作品都值得一看再看,赶快来2021成都双年展开启艺术之旅吧!
>>>>“生态共度”参展艺术家
东信 花树研究所(AMKK,日本)、埃利亚斯·西姆(Elias Sime,埃塞俄比亚)、戴安娜·舍勒(Diana Scherer,德国)、高扬、吉尔伯托·埃斯帕扎(Gilberto Esparza,墨西哥)、靳立鹏、卡伊奥·莱塞维茨(Caio Reisewitz,巴西)、李景湖、刘勃麟、刘佳玉、刘明鑫、龙盼、罗敏、马鸿锦、妮娜·奥科雷(Nnenna Okore,美国)、漆澜、任芷田、石至莹、时子媛、童文敏、于天一、张天怡、赵仁辉(新加坡)
预约观展温馨提示:
为保障每一位观众的健康安全及美术馆的有序运行,根据省、市疫情防控要求,我们特温馨提示如下:
1.展览实行实名预约观展,每日接待观展人数5000人,预约满额为止。
2.请您至少提前一天在“成都市美术馆”官方微信公众号,用实名和身份证号或其他有效证件号进行预约,儿童请用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进行预约。每张身份证每天可预约参观1次,请您如实填写预约信息,请您合理选择预约时段。
3.老年人和特殊观众,可持有效身份证在成都市美术馆入口处登记并办理入馆。
4.场馆开馆时间为:每日10: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全天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5.参观时,请与展品保持一定距离,可以欣赏到展品更多角度的美,也请勿让馆内展品离开它们本来的位置;打卡拍照时,请注意安全,也不要触摸展品哦。
6.进入场馆观展,请您全程佩戴好口罩,同时配合工作人员查验、健康绿码、行程绿码、身份证件或预约码,满足体温检测<37.3°C,参观过程中请尽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
7.14天内有疫情发生所在地旅居史的人员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8.我馆将加强场馆、设备的清洁消毒和防疫管理工作,为大家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观展环境。也呼吁广大观众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与成都市美术馆共同努力,筑起安全防线。
9.我馆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随时调整相关服务措施。观众可关注成都市美术馆微信服务号了解更多参观资讯。
(凤凰艺术 成都报道 采访/王家北 撰文/周子仪 摄像/张洋、杜明 剪辑/李广楠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