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264期 美术新闻
非洲,这片孕育了现代智人的大陆,总被我们人为地加上各种标签。狂野、神秘、广袤,都是我们在形容非洲时经常提及的。然而如果我们从未真正踏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那么这些形容词只能成为我们无知的证明。在人类社会历经了帝国时代、殖民时代和数次工业革命之后,我们对于非洲的了解反而走进了一条狭窄的胡同。这片土地能爆发出什么样的创造力?如果我们不能摘下埋藏在心中的有色滤镜,恐怕很难认识到这片人类诞生的热土,在未来将迸发出无穷的能量。
西方衰落,东方成为世界发展的焦点,而非洲随着投资增加、人口年轻化趋势等有利因素的加持,其丰富的文化、不断增长的人口、快速下降的贫困率都预示着这里将诞生最具魅力的文化艺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大多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获得了独立。建筑成为年轻国家表达其民族特征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国会大厦、中央银行、体育场馆、会议中心、大学和纪念馆等建筑都被建造起来,在风格上往往大胆、精彩,充满了对未来主义的向往。而从非洲走出来的非裔建筑师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首位获普利兹克奖的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
图片:architectural digest
从布基纳法索乡间走出的全球化建筑师
在仅仅半年以前,《纽约时报》曾发表了一份“二战后25个最重要的建筑”榜单。布基纳法索出生的建筑师迪耶贝杜·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在2001年设计建造的甘多小学,以极为低廉的造价和充满非洲大陆气息的外形风格入选。而在刚刚过去的“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评选中,这位56岁的建筑师再次折桂。
破败的村庄、飞扬的黄土、衣不蔽体的孩子……一切都告诉着来到布基纳法索的人们:“这里是贫穷和落后的地区”;在露天场所中的朗朗读书声、成群结队走过的妇女、有着几百年树龄的阔叶林……又仿佛预示着这里孕育的希望,这就是凯雷成长的地方。
“我在一个没有幼儿园的地方长大,但那里是我的家”,凯雷这样说道,“我记得我的祖母常常坐在一栋房子前的地上,在微弱的灯光下,孩子们挤在一起听她讲故事。她的声音在房间里围绕着我们,召唤我们走近她。这个安全的空间就是我对建筑的第一印象”。
在他七岁的时候,凯雷和其他100多名小学生挤在一间非常闷热的教室里上课。作为他所在村庄第一个上学的孩子,这样糟糕的建筑设施让他立志改善布基纳法索儿童的教育状况,当然是通过建筑的方式。在他去往德国留学后的几年内,他的梦想成为了现实。2001年,凯雷在他的家乡——甘多设计了一所小学校舍。这是他第一个成为现实的建筑设计,也正是《纽约时报》榜单中的那座甘多小学。凯雷以建筑为工具,组织出舒适美观的空间来激励下一代的愿望,在他的而立之年即已实现。甘多小学的成功为他带来的知名度,很快为凯雷铺平了一位职业建筑师的道路。在他此后20余年的建筑师生涯中,教育机构建筑的设计一直是最重要的部分。
和几乎每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一样,凯雷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对光线的运用,光的诗意表达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非洲大陆炽热的阳光温柔地渗透到他的建筑主体、庭院或天井空间之中,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所。
凯雷在2017年为蛇形画廊设计的亭子
图片:arquitectura viva
除了在他的祖国布基纳法索的建筑设计,这位建筑师还在欧洲和美国留下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比如2017年在伦敦蛇形画廊举办的“蛇形亭”建筑设计大赛中,凯雷就留下了一座令人惊艳的亭子。这项历史悠久的赛事本已显示出创新能力上的干涸,是凯雷的作品让这一奖项变得耳目一新。
当然了,凯雷的大部分作品都留在了非洲大陆,如布基纳法索和贝宁分别选择了他作为两个国家国会大厦的设计者。虽然尚未完工,但这两栋即将落成的纪念性国家建筑都显示出了凯雷对光线的掌控和对非洲风格的完美构建。
凯雷设计的布基纳法索国会大厦外部效果图?
图片:艺术家个人网站
凯雷设计的贝宁国会大厦外部效果图图片:艺术家个人网站
很容易就可以看得出,凯雷多数作品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树木——来自非洲大陆的猴面包树。在非洲草原漫长的旱季中,这种树以粗壮的树干锁住水分,并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为动物和人类提供能量。凯雷的建筑也正如非洲大陆上生生不息的植被和飞禽走兽一样,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一如当今冉冉上升的非洲当代建筑,多彩、变幻、奔流不止。
构建文化身份:21世纪的非洲建筑
占据地球陆地面积20%的非洲,有13亿人口、3000个土著群体和2000多种语言,更不用说它非凡的历史——见证了人类的诞生、帝国的兴衰、战争和宗教冲突、殖民统治和身份认同的重建。然而尽管拥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其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被人为地忽略了。在所有文化领域中,没有一个领域像非洲的建筑一样被当代人如此无视。埃及的金字塔出现在每一本建筑史教科书的首章,而除了南非开普敦海滨的现代主义建筑群之外,21世纪以来的非洲当代建筑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建筑让人类的聪明才智与自然界相协调,非洲当代建筑同样如此。它的教堂与欧洲那些不朽的杰作相匹敌,它的历史纪念碑塑造了非洲大陆的独特气质。21世纪的非洲面临着城市化的挑战,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构非洲的文化身份则成了建筑师们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现代以来的非洲建筑依然被笼罩在西方语境之下,勒·柯布西耶或奥斯卡·尼迈耶的作品在这片大陆上比比皆是。埃及的金字塔之于建筑史并不像古埃及绘画之于美术史那样,成为后世建筑标准的起源,而是非洲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像19世纪末的画家们一样,从非洲当代建筑和传统文化中寻求灵感,并超越教科书的限制,这几乎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师们的共识。
凯雷设计的贝宁国会大厦内部效果图?
图片:艺术家个人网站
此外,当前主要的非洲城市中也充斥着欧美建筑师的设计。但这些建筑对能源的高需求、混凝土的大量使用、破坏本地植被等通病,近年来也遭到了非洲人民的指责。幸运的是,当凯雷等新兴建筑师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他们的非裔身份和对非洲传统文化的继承,让非洲本土的解决方案同合适的西方建筑理念结合起来,把眼光深入到了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非洲本土的文化元素、传统建筑特征在这些新兴建筑师的作品中得以体现,而不是创造了一个折衷的泛非文化的混合体。所有这些当代非洲建筑师或事务所的愿景不尽相同——他们所设计的可持续村落、高端住宅或纪念性建筑都各具特色,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非洲大陆通过建筑来建立当代非洲的文化身份。除了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凯雷,另外一些非洲当代建筑师同样值得世界的关注。
塑造未来的非洲当代建筑师们
非洲建筑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重新塑造了当今世界。而从数位当今最具影响力的非洲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还能预测到未来非洲甚至世界的全新图景——一个尊重文化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捷宜居的地球空间。
大卫·阿贾耶设计的史密森尼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
图片:《卫报》
大卫·阿贾耶设计,翁丁吧基金会图片:archdaily
出生于坦桑尼亚的建筑师大卫·阿贾耶(David Adjaye)也许是将非洲传统和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最好范例。阿贾耶在伦敦长大并接受了教育,这种双重文化背景让他在许多跨文化项目中崭露头角。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尼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正是这位建筑师的杰作。它使用了对称性的设计,以将其和广场上的其他纪念性建筑联系起来。从外形即可以看得出,这座建筑从非洲文化中汲取了材料、配色和造型等多个元素,成功地将非洲风格融入全球化的建筑。阿贾耶的另一件代表作——位于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的翁丁巴基金会总部大楼,则以混凝土和玻璃框架建构出了一个传统的西非开放空间,鼓励大众和建筑进行互动。这种对非洲文化多样性的广泛研究,日益吸引了世界对非洲建筑的关注。
昆勒·阿德耶米为马科科水上贫民窟设计的解决方案?
图片:Iwan Baan
尼日利亚首个本土建筑公司的创始人之子——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则是一位完全根植在非洲土壤上的建筑师。在非洲城市化的进程中,无数贫民窟被转化为了高层住宅或写字楼。阿德耶米专注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文化问题,他甚至从贫民窟的建筑和规划中寻求灵感,来创建合适尼日利亚国情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方案。在拉各斯市中心,他设计并规划了马科科(Makoko)的水上贫民窟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水上的现代村庄”,并设计了“水上学校”。“房屋还是那个样子,但一切都更现代”,阿德耶米这样说,“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穷人”。这一改造项目将解决马科科地区25万人的生存问题,以极其低廉的造价、太阳能的高效利用为非洲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莫克纳·马科卡设计改造的开普敦火车站内景
图片:艺术家个人网站
莫克纳·马科卡设计的图松服务中心图片:《建筑评论》网站
作为一名在南非工作的青年黑人建筑师,莫克纳·马科卡(Mokena Makeka)的一生几乎都在以实际行动对抗着种族隔离时代带来的种种弊病。南非在种族隔离时代建成的那些宏伟的堡垒式建筑,被他嗤之以鼻。因此,马科卡的建筑设计作品专注于对老建筑的改造,把那些象征着不平等的“宏大城堡”解构成为更加亲和的建筑。比如他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开幕前完成了开普敦火车站的改造,并对整个火车站地区提出了规划和开发建议,以增加来访球迷的舒适度和安全感。在南非,铁路和火车曾经是高高在上的、用来隔离黑人的关键公共设施,但马科卡的设计让车站尽可能的开放、亲民,把焦点从车站转移到乘客自己身上。此外,马科卡的作品还包括了诸多公共服务中心、基层街道景观的项目。
玛利亚姆·卡马拉在豪萨人聚居区丹达基设计的宗教建筑?
图片:《建筑评论》网站
出生于尼日尔的女建筑师玛利亚姆·卡马拉(Mariam Kamara)是尼亚美(Niamey)玛索米建筑工作室(Atelier Masomi)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她致力于在西非和世界其他地区设计与文化、气候和历史相关的建筑。更高质量的生活、保持人与环境之间的亲密对话是卡马拉的信条,而她实现的方式正是就地取材,使用可再生的低成本材料,同时探索适应尼日尔本地实际情况的建筑技术。卡马拉最著名的项目之一是“尼亚美2000住宅计划”,提出了一种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新模式,以应对城市的激进增长。此外,卡马拉还在尼日尔西部的豪萨人聚居区设计修建了一系列宗教和世俗建筑群,并主持了尼亚美文化中心的设计。她对尼日尔的突出贡献也让她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声望,并在美国西雅图成立了“为设计而联合”(united4design)组织,在世界各地从事建筑项目的设计建造。
这几位建筑师和他们的故事,远远不能全面地反映当今非洲建筑所显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非洲和非洲人在艺术、建筑、设计、时尚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也展现出世界美好的样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编辑|殷 铄
制作|冯雅颖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