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工作室找到Elisabeth Koch请她为电影《风声》中的女主角设计帽子,让这位刚刚在北京有两年半帽艺设计经验的荷兰设计师颇为惊喜。受到像周迅、李冰冰这些中国影后级人物青睐也是Elisabeth不乏得意的地方。但让这位设计师执着的真正动力,还是帽艺设计本身——头上作文章的无限可能。
曾在亚特兰大、柏林、卢森堡、孟买、伦敦、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海牙生活,今天定居北京的Elisabeth Koch,只能靠母语荷兰语定义自己的文化出身。热衷于绘画、缝纫、制作模型和各式各样手工创作的她,更是从小就对帽子着迷。在英国著名的帽饰学校Wombourne School of Millinery学习后,算是“名正言顺”地成了帽艺设计师,但Elisabeth自己说她在帽子设计上敏锐的时尚触觉其实受国际化生活影响更大;再有就可能是家庭氛围了。在Elisabeth北京的家,还用着爸爸拿酒瓶软木塞串成的茶壶垫,颇为巧妙。原来这一家人都很有动手DIY的传统,Elisabeth说起自己童年时旧伞架改裙摆,自制连衣裙的故事还是津津有味。
最新设计的一顶帽子,灵感来源于澳洲一种很特别的鸟类Bowerbird,塑料夹子、丝带、毛毛耳罩等所有蓝色物件都被用作设计元素。
虽然Hat-holic的历史很长,但真正成为一名帽子设计师,是Elisabeth来到北京定居时才决定的。凭着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勇于创新的灵活头脑,每到一地,她都在关注各地的文化细节和潮流动向,当然和帽子有关的一切是她关注的核心。走过如此多的国家和城市后,北京这座包容的城市真正激发了她创作的热情。这里既有古老的美又时刻焕发着蓬勃的生机,街头巷尾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生活中的每一处,从建筑、家具、动物到花草,任何事物都能为她带来启发。“一次在一个午餐会上,一位先生问起我做的帽子是什么样的,我想更直观地给他展示下,就顺手拿起茶杯碟子放在头上比划。当时周围人都惊诧地盯着看,可我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哎,这或许也可以成为一顶帽子!”于是回到家她就着手开始做,一顶以浅碟型为帽托,上面嵌有“茶杯”、“糖”、“柠檬”的“下午茶”帽子由此诞生了。在她眼里,戴帽子的人最美,人人都适合戴帽子,可以戴去婚礼、葬礼、洗礼、鸡尾酒会、画廊活动、商场开幕、派对、演唱会、首映礼“其实你大可以戴着帽子出席任何场合,而且不论在哪都会轻易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我有时候会戴着装饰性的帽子出去吃饭,有人拿手机偷拍,还有交头接耳的问,她是谁她是谁。似乎觉得这样出门的都是名人(笑)。”
Elisabeth Koch在家中制作帽子
最近,她正在完成一顶奇特的帽子。订帽子的客人是一位澳大利亚女士,想要一顶通体完全蓝色的帽子。Elisabeth创作灵感来自澳洲一种很特别的鸟——Bowerbird,“它本身是蓝色的,到处收集蓝色的东西装饰自己的窝,我Google了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有趣的生物。所以也选择了很多不同的蓝色物品来做这顶帽子,还用上了我丈夫的领带,塑料夹子、丝带、毛毛耳罩!”定义自己的设计风格是件很难的事,她概括为“独特(Unique)”,“我乐于做各种各样的尝试,避免重复自己,这很有挑战性。可能有人觉得一顶帽子,在形状上创新比较难,但我希望自己设计的每一顶帽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Elisabeth 把喜欢的帽子的图片都钉在工作室的墙上
今天即使自己亲手制作的设计师已经不多了。Elisabeth也仍坚持做一名独立设计师,不愿把自己的设计量产化。现在她一年只能手工做出100多顶帽子,但她说即便将来发展起来,也还是会遵循纯人工、少量的方式,毕竟品质与独特性是最重要的。带徒弟当然也是种办法,如同欧洲传承手艺的方式,让那些一直坚持手工制作的品牌一样经营下去。但考虑从头到脚连设计领域都拓展吗?答案是一个简单的“不”——“我只专注于帽子,这一小片方寸地已经足够我挖掘无穷新鲜乐趣。我热爱帽子,应该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工作室中摆满了她设计的帽子和各种尺寸的帽盒越来越多同样热爱帽子的人也找上门来。据Elisabeth说,找她定制帽子的人中,三十岁上下能干独立、有想法个性的女性占大多数。起先西方人多些,和北京新鲜事物的传播方式一样,现在有更多中国客人迎头赶上。有趣的是,Elisabeth曾经担心东西方人的脸型差异较大,所以准备做些因地制宜欧亚帽子对比设计研究。结果在中国的实战经验告诉她,她的顾客不分种族,都有一个共性——个个都需要独特、出位。所以按脸型、发色、肤色分类的办法设计还是太传统的思路了。毕竟,尝试Elisabeth作品的人,本来就不是冲着温吞水样的“和谐共融”来的。
所有帽子都由Elisabeth亲手制作,缝纫机不能少
叶锦添工作室找到ElisabethKoch请她为电影《风声》中的女主角设计帽子,让这位刚刚在北京有两年半帽艺设计经验的荷兰设计师颇为惊喜。受到像周迅、李冰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