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展览 >

记玉雕大师吴德癉的创新路

2022-06-07 13:50:30

东方网2月14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提到海派玉雕,不得不提吴德癉。喜欢穿唐装的他,留着干净利索的光头,蓄着智慧的胡须,在淡定和从容中透露出聪颖与智慧。作为一位近年来引领潮流、开启风尚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海派玉雕“领跑者”,吴德癉的作品,将东方的美玉和西方的雕塑艺术结合得完美而大气,给传统白玉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不愿意重复别人,也不愿意重复自己。吴德癉凭借着激情和天赋,将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演变为一条艺术创造与生活相结合的道路。让我们透过他艺术之路的几大关键词,共同走进吴德癉卓尔不群的玉雕世界。

“眼高手低”

吴德癉跟玉雕的结缘是从上海玉雕厂工业中学开始的。当时,上海轻工系统为了振兴玉雕行业,去学校挑选学生到上海玉雕厂工业中学接受专业培训。因为吴德癉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在绘画上下了几年工夫,再加上美术老师的推荐,他被幸运地选中,从此走上了玉雕这条路。

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后,吴德癉专业学习了素描、国画、雕刻等美术知识。可能是天赋,他那时就对雕塑有感觉,这个特点在以后的玉器创作中起的作用很大。

从1975年开始进入玉雕行业,吴德癉与玉结缘已有36年了。吴德癉说,在玉石雕刻厂当学徒期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许多工艺美术大师的教诲。那时候老师常教导学生要“眼高手低”,只有“眼高手低”才能给自己进步的空间,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反过来如“眼低手高”,对自己的作品每次都很满意,就失去上升的空间,那样对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是最致命的。

下海“弄潮”

吴德癉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

他坦言,在玉雕厂的五年,使自己的玉雕技艺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从他内心来讲,却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不足,就想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这种念头一旦在脑海里形成就很难挥去了。经多方权衡,吴德癉在上世纪80年代初离开了玉雕厂,做起了“个体户”。这是吴德癉第一次为自己选择人生的道路,而他也成了市场经济大潮中最早的一批“弄潮儿”。

在上海做了一段时间后,1986年吴德癉去了云南。在云南做翡翠生意的人很多,那时候他没有什么经济实力,买不起原料,主要是帮别人设计和制作。当时当地几乎没有做玉雕工艺品的,可以说吴德癉是第一个。

吴德癉一边工作一边钻研,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玉雕上,放在作品上了。当时支持他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被认同”。在云南的生活虽然非常辛苦,但吴德癉可以挣脱框架的束缚,获得创作的自由,并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把真正的潜能展示出来,可以说为他后期的玉雕创作奠定了基础。

弃翠择玉

在云南打拼了8年之后,吴德癉感到自己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逐渐地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3年,吴德癉回到上海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追求完美的个性使吴德癉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挑战。在材质上放弃翡翠而选择白玉,这是吴德癉事业腾飞的又一个转折点。从此吴德癉探寻到了更加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吴德癉说,他在做翡翠的时候慢慢接触了白玉,也渐渐发觉白玉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翡翠颜色虽然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白玉在中国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有传统,有文化,有艺术。这样,1996年他就开始尝试选择白玉作为创作的主要材质,如今他的作品已基本以白玉为主了。

中西合璧

吴德癉的创作题材很广泛,其中人物和立体件得到了人们更多的认可。同时,他又是在玉雕界第一个提出创新的艺者,特别是人体造型的作品,有很多夸张的手法,多一分少一分,看似没有章法,却让人耳目一新。2004年,他被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200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的多个作品先后获得“百花奖”、“天工奖”、博览会金奖等多项殊荣。

“我从1995年开始尝试做女性人体系列的作品,在创作罗汉、济公作品的过程中,我对白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吴德癉说,“我感觉到白玉的特质更适合表现一些柔美的题材,白玉的美在于它含蓄、内敛的阴柔之美,这更适合表现女性,这样的创作也更具有创新性,更具有观赏性。”

吴德癉借鉴西方雕塑夸张和立体感强的特色,将其融合进玉雕之中,力争创作出艺术人体这样一种全新的题材。从他创造的“裸体闲女”中呈现出写实与夸张并存,高贵与典雅相携的艺术风格,不难看出他勇于探索,不断求变的风格。

放慢速度

“寻找新的突破,在这个传统的行业里,是需要冒风险的。”吴德癉说,过去的玉雕设计,往往内容决定形式,它会僵化创作设计的艺术思维,也就失去了玉雕艺术的个性化。

在创新方面,海派玉雕一直走在全国玉雕行业的前列,海派玉雕既有很浓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近年来,海派玉雕更是蓬勃发展,这对吴德癉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经常看一些现代艺术类的书,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别人的作品,通过别人的思路获得有益的间接经验。这可以打破玉雕的局限性,激发创作灵感,拓展思路。

从翡翠到白玉,从罗汉到女性题材,吴德癉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演化,并不断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他的“裸女系列”、“罗汉系列”成为收藏投资者拥趸的对象,价格更是连年翻番,目前达到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去年年底在杭州的一场拍卖会上,他的一件早期白玉作品《太白醉酒》被拍到900余万元。该买家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说,他的心理价位超过1000万元,并表示对吴德癉作品的投资前景充满信心。

吴德癉属牛,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吴德癉坦言,目前玉雕行业的现状,从作品的发展而言,应该要把速度放慢下来,原料越来越少了,要更加用心地琢磨,打造出精品,而不能只是考虑经济因素,一味追求“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 套色木刻版画《象》赏析
    套色木刻版画《象》作者黄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作品2009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曾发表于《江苏画刊》、《中国典藏》等艺术刊物。黄恺的套色木刻是新锐艺术家
    2022-06-06
  • 中轴线申遗:重塑皇城文脉传奇
    孔庙、国子监一根中轴线,辉煌北京城。沿着7 8公里的龙脉古街,钟鼓楼、地安门、紫禁城、前门、永定门、天坛……南北次第排开,一贯到底,
    2022-06-06
  • 深度的日常——摄影“新势力”
    今天,随着艺术越来越变得日常化,从而导致其深度的消失。于是,“去日常化”便成为一种策略,即艺术家如何把日常作为某种参照,从而凸显和确立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主体
    2022-06-05
  • 国粹打入“洋酒” “猫王”应祚智成为名酒品牌
    国粹打入“洋酒” “猫王”应祚智成为名酒品牌世界画坛巨匠应祚智国画《回眸图》被澳大利亚注册为著名红酒商标国粹打入“洋酒” “猫王”应祚智成为名酒品牌近日,澳大
    2022-06-04
  • 城市汹涌 艺术流浪(图)
    696的工作室开放日就像一系列行为艺术的展示日。2号楼下挂着李云飞画的园区地图,几乎每个第一次来696的人都要抬头望一望。地上有荒草,墙上有涂鸦。头顶的旧厂房顶
    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