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朵梅,不经意落于千年前含章殿下寿阳公主的前额,印下五瓣花痕,引“梅花妆”惊艳于世。有一树梅,在西湖孤山,让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十年不入尘世。有一片梅,在江苏铜山县北的九里山,那是王冕手植,并筑“梅花屋”,与千株梅花朝夕相处。
怒放于冬的梅花,表里澄澈,肝胆冰心,坚贞傲骨,高格清韵,令冰冷的寒冬也动宕而摇曳,更让世人仰慕顶礼,为之成痴。
无数文人墨客画家将梅入画,以笔墨捕捉梅花的神态韵味。徐文长画梅,涂写枝干用水墨,勾画花瓣用白描,《墨花图卷》中的梅花,神韵飞扬,诗意盎然溢于纸上。
扬州八怪均爱画梅,而意境幅幅不同。冬心画梅,常是大干梅树,满纸飞花,密枝繁蕊,黑白分明,正反转侧,各具神态,参与其古拙的金石笔意,古朴浑厚,他曾自道:寻梅不惮行,老年与天健,半树出江楼,一林见山店。戏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汪士慎喜半夜看梅,也喜画夜景中的梅花。“相对成良晤,同清亦可怜”,梅与人同“清”。高翔的梅花,“皆疏树瘦朵,全以韵胜”,喜用枯笔,“惜墨如金”,有雪冷风清之概,《春入江城图》一轴,是他与诸朋辈去扬州上方寺探梅后所画:画面四周空间布满长题,将一枝红梅围在中间,挺拔而起,形态萧疏,着花无多,但却风骨嶙峋,深得梅花神韵。而李方膺画梅,常用双钩法画干,凌空屈折,老枝槎枒,分外苍劲老辣。黄慎的梅花,以草书绘梅瓣,任意挥洒,似圆非圆,神韵俱足。
苏轼爱梅花,作品中咏梅最多,有五六十首。梅花堪称苏轼忧患中的知己,《西江月·梅花》写道:“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词中谓梅花冰姿玉骨,清英雅秀,飘逸欲仙,非尘埃中物,故有海仙派遣小鸟(绿毛幺凤)时来探芳。此词如梅一般拗折多姿,明杨慎《词品》卷二《梅词》条评为: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
而元人景元启的散曲《双调·殿前欢》却颇有意趣:“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月光下别样清佳的梅,让诗人观之、赏之,相看不厌,竟入物我两忘、浑融无间的境界,惹妻生妒而“骂”,别具风味,令人忍俊不禁。
梅花骨重神寒,却不失绰约婉转之韵致,清妍芳洁,孤高幽独。当满天雪舞,将一切银装素裹,却裹不住雪里透出点点的红与阵阵的香在天地弥漫。北宋晁补之如此形容梅: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李渔《闲情偶记》专门提到梅,“花时苦寒,即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因此,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篷,三面围起,前面空着,就像汤网一样,要多设炉炭,既可取暖,又可暖酒;若在花园里观梅,则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梅在哪边,就把哪边的窗户撑开。真乃奇想妙思。且又取形似古梅之枯木数茎,顺其本来,不加斧凿,置作天然之牖,名曰“梅窗”,并得意地以为: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
有一朵梅,不经意落于千年前含章殿下寿阳公主的前额,印下五瓣花痕,引“梅花妆”惊艳于世。有一树梅,在西湖孤山,让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十年不入尘世。有一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