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有独特性,字体多,书体也多,不仅传统漫长,欣赏习惯也约定俗成。因此,2000多年的时间里,公共领域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石刻、木刻,楹联、牌匾,每个人去名山大川游玩,自然喜爱寻找先人留下的题字,那些有着人文遗韵和书法神采的摩崖刻石、牌匾、楹联,深深吸引着旅行者。随着印刷术普及,史书、诗文集、方志等书的封面,也要采用名人题字,要么就去集碑刻中的好字,好书好字,让人赏心悦目。这是一个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当今是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强调效率和实用,向前发展的步伐也导致了一些优秀文化遗产的消失和弱化。比如公共领域出现的手写汉字,其中包括新的摩崖刻石、牌匾、楹联,还有出版物封面的题字、企事业单位的招牌,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
哪些是不尽人意之处呢?无外乎不规范、艺术价值低、文化眼光不高、制造工艺粗糙。不久前我去唐代诗人贾岛祠凭吊,新修建的祠堂文雅、幽静,只是那些机刻匾额、楹联留下了一些遗憾。字是从电脑字库选出的新魏体,显得单调、呆板。我觉得贾岛祠里的任何题字,应该交由文人们书写,文人之间跨越历史时空的精神衔接,会产生许多人生况味。另外就是出现在平面媒体上的标题,在街市上到处可见的与时俱进的标语口号,电影、电视上的字幕,书籍封面上的书名,名人签名等,这些字有的出自个人手笔,有的是从电脑字库里选出来的,有的追求视觉冲击力,有的强调个性,总之,难识、难看。视觉冲击力可以有,但要适度,一旦“过于严重”了,就与人们的欣赏习惯发生了冲突,与人们所理解的汉字书写产生了距离,这些不按规矩出牌的字,让我们怀疑当代汉字书写的质量和水平,甚至怀疑这些字迹走上“台面”的因由。
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来看,我不反对当代汉字书写的创新,对实验性书写也充满好感,这是艺术层面上的事情,是个人化、个性化的自由阐发,没有疑义。把这样的实验性、探索性书写,视为“丑书”“怪书”是不对的。“丑书”“怪书”所指的是那些违背文字规律,人为制造识读障碍,以神秘主义美学为指导,强调书写的符号化、陌生化,与汉字的公共性对峙。如果说贾岛祠里面的字,是下一等牌匾、楹联刻字,但还是字,至少可以读懂。反传统的极端书写,则是对书写公共性的挑战,违背汉字书写规律,如鬼画符,自然没有美感。公共性需要具有共识性,至少书写的“外延”与“内涵”应该符合,让人看得懂、让人看得清楚、让人看出美感。汉字书写与拉丁文之类的文字书写不一样,汉字有规律可循,书体分为真草隶篆,每一种书体又有若干不同的书写特点和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个人辨识度。于此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汉字书写恪守文字书写规律,强调审美风尚,追求个人风格。作为文化传统,中国人一直具有对汉字书写的认知能力和对书写质量的评判水平。因此,对视觉冲击力“过于严重”的汉字书写进入大庭广众之中,肯定要倒胃口。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文件,要求相关部门充分认识规范使用汉字的意义,对出版物、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等汉字使用情况开展全面自查和清理,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文化要求,值得肯定和赞扬。公共领域出现的汉字,不管是书法家所写,还是美术字,必须合辙通义。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不能掉以轻心。
(作者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尽管希望仍遥不可及,但我仍然祈祷愿它微弱的光辉照亮我们的前路这宇宙中的光,我们苦苦等待如今,我们身处黑暗众神将在宇宙中给予希望为了那些被遗忘的人和他们爱的人的故